特等奖 1982年1月1日下午,我去提篮桥邮局办事,发现邮局门口竟然排了很长的队伍。原来,很多市民听说新民晚报当日复刊,自发前去购买。兴奋的我也赶紧排队买了一份。邮局隔壁弄堂口也看到不少青年人正争相阅读刚复刊的新民晚报。这个场景深深地感动了我,连忙拿出随身携带的相机,留下了这份珍贵的记忆 唐嘉鸥 摄
一等奖 2001年夏天,有一天正好下暴雨,雨后的陕西南路进贤路口成了泽国,女邮递员推着自行车在积水中艰难前行,为的是将当天的新民晚报及时送到订户家中。当时,每天晚上看当天的新民晚报是市民生活中的一件重要事情,哪怕是下着大雨,邮递员风雨无阻也要让晚报“飞入寻常百姓家” 王金印 摄
一等奖 盲人陈大庭自退休后每天在平凉路通北路路口设摊卖报,每天能卖300份新民晚报。由于他眼睛看不见,找零时经常发生差错,但是晚报的老读者们从来没有多要他一分钱。老陈深有感触地说:我心里有数,这些买晚报的老顾客待我真的好!种楠 摄于1997年11月平凉路通北路路口报摊
二等奖 1984年,我在人民广场遇见一群戴着红领巾的小姑娘,用外衣当球门煞有介事地在比赛足球。那时的家长是不赞成小姑娘在外野头野脑地踢球的。我觉得这场景难得,于是就用4A方镜相机抓拍了凢张照片。后来,为了寻找照片中的主人翁,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新民晚报都报道了这张照片,很遗憾,没有找到她们 忻国翰 摄
二等奖 2013年10月20日早上,虹镇老街2391号的张先生边做生意边看前一天晚报刊登的虹镇老街第一批居民搬迁的整版消息,详实的图文让他一家看到了自己的希望,美梦将成真。如今他们一家早已经圆了动迁梦 王鹤春 摄
二等奖 2012年7月21日,黄浦区的弄堂里,一位居民坐在木椅上认真地看着《新民晚报》。旁边的女儿一边爬到他身上,一边嘴里嚷嚷:“爸爸,我也看看!” 吴建民 摄
三等奖 不少人肯定还记得2002年12月3日那个难忘的夜晚,当上海市民获悉中国上海已经成功获得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后,人们都自发地走上街头,同庆这一大喜事。南京路步行街成了欢乐的海洋,有人举着横幅,有人挥舞着小国旗,也有人拿着当晚新民晚报和上海日报联手出版的号外,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 盛荣超 摄
特等奖 2019年9月9日,“新民晚报90岁生日快乐”巨幅标语登上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塔冠 陈志强 摄
扫码看获奖名单
本报记者 孙中钦
今年1月1日,新民晚报复刊40周年。从1982年1月1日复刊开始,新民晚报秉承“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编辑方针,立足上海,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新民晚报与永业集团从去年12月3日开始,共同开展永业杯“我与晚报”老照片征集活动,收到纷至沓来的投稿。摄影爱好者与普通市民翻出珍藏的历史影像,展示自己与新民晚报的40年情缘,折射出报业的文脉传承与时代变迁。今天,征集活动落下帷幕,52幅获奖作品经过评选出炉,与公众见面。一张张照片,一段段历史,不仅记载着新民晚报的发展历程,更是生动诠释沧海桑田的“申城巨变”!改革开放四十余载,东海之滨的上海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回顾历史,面向未来,我们有信心、有底气,通过新民晚报这扇“城市之窗”,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