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昨天,看到在沪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靖的建议——从源头把好锂电池生产和认证关,心里不由得点了个赞:终于有人开始说这个问题了!
这些年,电动车违规充电成为火患之源,让大家闻之色变、深恶痛绝,但很少有人去问一个“为什么”。每次发生电动车充电火灾,从消防部门到社会舆论,谴责的都是当事人,却鲜有人提电池的问题、厂家的责任。
去年,成都市成华区一小区电梯内发生电动车起火事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当时我写了一篇评论,举了一个可能并不非常恰当的例子,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当初三星手机充电爆燃,各方一致声讨,令三星不得不召回产品,手机销量也一落千丈;一部手机和一部电动车的价格其实相差无几,为什么到了电动车,始作俑者却被人忽视,仿佛电池起火都是消费者的责任?
事实上,无论更小的手机电池,或者更大的新能源车电池,引发火灾事故的频率都远低于电动车,这让人不得不质疑其品控。
陈靖代表的建议可谓提在了点子上:疏堵结合,正视合理需求,鼓励电动自行车及锂电池产品升级迭代,满足多承载、长续航的现实需求;建立电动自行车全链条、全流程、全生命周期闭环信息管理流程:对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产品赋码,并与电动自行车牌照信息绑定,逐步构建产品及运行数字化追溯链,方便销售者和管理者对产品信息一致性进行核验……
这些年,从上海到全国,为了杜绝电动车违规充电火灾,想了很多办法,但所谓的源头治理大多还停留在充电场所上,仿佛“电池不进家门”就是唯一解决办法。事实上,这只是老百姓在为不良商家的非法经营埋单。
值得欣喜的是,包括人大代表在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清这个问题。
今年2月底,青浦区人民检察院在全市首次通过公益诉讼的方式,对超标电动自行车销售者发起刑事诉讼,也让我们看到了法治的力量。
希望代表的建议,能真正从国家层面解决这个问题,让电动自行车只是普罗大众的交通工具,而不是一颗“定时炸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