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江跃中)“2022北京冬残奥会开幕,‘两个奥运,同样精彩’,让我们感受到了残障人士生命绽放的动人瞬间。同样,我们也应当创造更多条件,让残障人士能够‘无障碍’地参与各种活动,平等融入社会,享受美好生活。”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王苏,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奚美娟,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联名提交提案,希望在演艺场所设立“无障碍专区”,盲人观众可以佩戴专门耳麦设备,通过聆听无障碍解说来“听电影”“听戏剧”。聋人观众通过剧场专门的字幕播放器(或现场手语传播),完整地欣赏戏剧或电影。
王苏委员说,当下,全国的文化设施都在不断兴建,但能够经常走进影剧院看电影、看戏、听音乐会的残障人士还是不多。有的地方为盲人提供“无障碍电影”的放映,也还是无法满足更多视障人士的需求;而对于聋人来说,欣赏话剧等以语言为主的演出同样存在障碍。“因此,在剧场以及电影院开设无障碍专区,利用现场同声解说的方式,向广大残疾人‘说戏剧’‘说电影’,提升残疾人的观摩综合感受,应该放到基础设施的规划、配套、管理以及议事日程上。这样的举措,将能惠泽很大一个特殊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心灵世界,也能够提升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引领社会人文关怀的高度。”
王苏委员表示,根据每个剧场实际情况,“无障碍专区”可容纳一定数量的位子,供残疾人观摩戏剧或者电影;政府对设立此区域的剧场或者电影院,予以支持和一定的政策扶助;未来试点形成经验和联动化操作模式之后,再考虑逐步在全国其他城市铺开;在试点剧场常态化地开设(每周一至二次)无障碍电影的播放,以及戏剧、话剧、音乐剧的无障碍专场;摸索经验,形成模式。
聋哑人观摩戏剧或看电影,可以看到影像,但听不到声音,王苏还建议在规定的区域摆放一个视频播放机器,或者邀请一位手语示范者,用手语在现场示范,这样聋人就可通过近在咫尺的手语辅助,完整地理解戏剧或者影片。在所有的影剧院,设立轮椅专区,方便肢体残疾的人士观看。在剧场或者电影院增设相关岗位,让接受过语言培训的毕业生或者语言类从业人员,全职或兼职担任无障碍电影解说、戏剧无障碍解说、手语翻译等工作,进行同声传译、同步手译。这些人可以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生、戏剧表演系毕业生、学习配音的优秀年轻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