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3日 星期六
昨日新增本土确诊病例214例 疫情防控别放松  疫苗接种别犹豫 无症状感染者为何增多?
第9版:上海新闻 2022-03-07

无症状感染者为何增多?

近期,境外输入感染者处于高位,本土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也有所增加,不少单位、社区进入封控管理。3月5日,上海就通报了28例无症状感染者。昨天下午召开的第116场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再报3例确诊病例和7例无症状感染者。市民网友十分关切,无症状感染者增多,有什么风险?对无症状的管理措施是怎样的?上海如何应对处于高位的境外输入疫情?对此,记者梳理了一些热门问题,予以解答。

Q1 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上升,如何管理?

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由于奥密克戎变异株的自身特点,造成许多感染者表现为无症状;加上大规模人群免疫接种,人群免疫力增强,无症状感染者比例也会上升。

无症状感染者,也就是临床上没有症状,没有咽痛、发烧、乏力、干咳、嗅觉减退等症状和体征,同时无CT影像学特征表现,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是阳性的。

本市判定无症状感染者是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的,一旦诊断为无症状感染者,进行14天隔离医学观察,且连续两次核酸检测是阴性,才可以解除隔离医学观察。之后再按照有关要求落实14天隔离健康观察。

无症状感染者也同样具有传染性。因此,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同样要进行密接者、次密接者的排查和高风险人群的筛查以及相应的场所管控措施。对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者,与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和次密接者采取一样的措施来管控和筛查。

Q2 境外输入人员阳性的情况还在高位,上海如何应对?

市民政局副局长曾群:为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总体部署,本市对入境来沪人员实施为期14天的集中隔离和7天健康监测管理。

人员入境后,即闭环转运至隔离点落实14天集中隔离健康观察,不与社会面接触。隔离期间,落实单人单间管理;规范实施每天早晚测温、定期核酸检测等隔离观察措施;日常管理采取错峰取餐、取餐时佩戴N95或KN95口罩等防护措施。解除隔离时,须人、物、环境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并再次对随身行李消毒后方可解离。之后,实施7天居家健康监测或入住指定酒店健康监测,其间全程闭环管理,不与社会面接触。

同时,本市要求隔离点工作人员始终保持高度警惕,持续开展培训,落实集中住宿、封闭管理;工作结束后再严格实行7天集中隔离观察和7天居家健康监测,其间按规定开展核酸检测。

Q3 为什么有的小区或个人管控时间延长了?

邬惊雷:结合疫情防控需要,根据管控对象当时的核酸检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环境检测结果,结合风险评估,综合做出判断,对相关人员和场所开展排查以及相应管控措施,如落实小区封控等。但这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开始一般先启动2天闭环管理,一旦管控人员核酸检测结果出现异常,所在场所和涉及的人员可能需要提级管理,也就是从2天升级到14天。

密接者一旦确诊,那他的次密接者就升级为密接者,同时管控也作相应升级调整。而且有些个案情况比较复杂,检测结果显示为临界状态,需要进一步随访复查,这也可能延长管控时间。不同情况导致涉及场所和被管控的人员需要相应延长管控时间。

这两年多疫情,确实因为防控需要给大家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一定影响,特别是近期本土疫情的管控更是给市民朋友带来了不便。在这里要特别感谢市民朋友,因为你们的理解、你们的支持,因为你们的科学态度和大力配合,才使得上海这座这么大型的城市、这么人流量多的城市,总体上生活、学习、工作还处在一个比较正常的状态。这是靠防疫工作者、各个相关部门、社会工作者和全体市民大家一起的共同努力才有这样的结果。

Q4 不能去上班,找谁开证明?

曾群:对相关人员和场所开展排查以及相应管控措施,是按照国家和本市相关防控要求实施的,这是阻断疫情传播的必要措施。配合做好管控工作是市民应尽的义务。如果有市民需要开具在家落实管控措施相关证明的,可以就近向居住地的居村委会申请,由居村委会统一提供。

Q5 境外和本土的感染者增多,定点医院的收治情况如何?

邬惊雷:昨天,经过市公卫中心和其他市级医院支援医护人员精心治疗、护理,经过市级专家组评估,有65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院和16例无症状感染者解除医学隔离观察,一共有81位,都是无症状感染者或者轻型、普通型确诊病例。在院期间,医护人员采取了抗感染、中西医并重、加强营养、心理疏导以及对症处理等治疗方式,后续主要是做好健康管理和随访观察。

现在境外输入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明显增加,又有一些本土病例,在院例数屡创历史新高。本市全力以赴做好医疗救治,强化医疗救治力量,公卫中心和其他市级医院共增调230名医护人员支援工作,动态调整,全市一盘棋做好医疗力量的配置;强调落实个体化诊疗,激活市级专家驻点工作机制,天天有市级专家驻点,每天集体查房,对每个病人研判病情,调整诊疗措施,加强人性化服务。同时,本市也积极做好救治力量和其他储备,特别是对于收治预案,储备了医护队伍、救治的空间以及防控的救治物资,做到全市统一调度、及时增援。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