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05日 星期六
从“数据中心”到“算力枢纽”
第7版:全国两会/焦点 2022-03-08

从“数据中心”到“算力枢纽”

沪苏浙皖四地代表共话“东数西算”布局长三角矩阵

邵志清

崔根良

郑杰

刘庆峰

“东数西算”来了!根据国家部署,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内蒙古、贵州、甘肃、宁夏等8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包括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芜湖两个数据中心集群。

从“数据中心”到“算力枢纽”,长三角再次被委以重任。作为东部城市群,长三角为何有“数”又有“算”?数据和算力中心建设将如何影响你我生活?来自沪苏浙皖的全国人大代表,共话“东数西算”中的长三角矩阵。



邵志清 全国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类似水利之于农业,电力之于工业,伴随数据成为新的生产要素,算力已成为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

东部地区更需要“算”

邵志清代表在经信领域工作多年,他坦言从云计算、大数据,到人工智能、元宇宙,在数字经济发展中,数据与算力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例如上海成立数据交易所,旨在不断探寻发挥数据的潜能。

目前,我国数据中心大多分布在东部地区,但由于土地、能源等资源日趋紧张,在东部地区大规模发展数据中心难以为继,而西部地区气候环境宜人,能源资源充裕,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丰富,具备承接东部算力需求的潜力。“从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到‘东数西算’,都是从全国一盘棋的角度,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利用效率。”

既然如此,为什么长三角也纳入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建设?对此,邵志清代表解释:“东数西算”,并不是东部就不要“算”了,而是要分层、错位地部署算力。东西部各有分工,将涉及金融证券、人工智能、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等对网络要求较高的业务放在东部,将后台加工、离线分析、存储备份等网络要求不高的业务放在西部。“东部尤其是长三角经济体量较大、高端业务较多,比如股票交易等金融业务就有低时延、高安全性的要求,因此在长三角布局枢纽节点更切合现实需求和发展需要。”

在邵志清代表看来,长三角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既是服务国家“数字中国”的建设大局,也是体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内部协同。

目前,长三角两个数据中心集群一个位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起步区为上海青浦区、苏州吴江区、嘉兴嘉善县,另一个位于安徽芜湖,起步区为鸠江区、弋江区、无为市。“长三角这两个集群,一个靠东、一个靠西,适度超前布局,内部互补错位,承接好长三角中心城市实时性的算力需求,引导温冷业务向西部迁移,相信足以兼顾整个长三角城市群,构建起长三角地区算力资源‘一体协同、辐射全域’的发展格局。”



崔根良 全国人大代表,亨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

“在长三角布局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让数字经济赋能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都会受益,推动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率先跨入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平台。”

企业受益提质增效

“在长三角布局国家算力枢纽节点,让数字经济赋能长三角,加快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中心,区域内的企业都会从中受益,推动自身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率先跨入数字经济发展的大平台。”

亨通集团位于苏州吴江区,地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对于此次规划的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崔根良倍感期待。

崔根良代表直言,长三角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基础雄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海量数据,迫切需要最强“算力大脑”,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海量、低时延的数据处理、交换与传输,满足来自全球市场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加快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中心。

“亨通集团是全球光通信研发制造服务型企业,早在十年前就率先启动了工厂智能化、制造精益化、管理信息化工厂建设。”崔根良代表介绍,通过5G通信、人工智能、数字孪生、区块链等与制造业融合创新,企业已成为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示范企业,已连接上下游产业链企业1500多家。“我们是数字经济领域的实践者、推动者、受益者,未来还将链接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企业,这就需要匹配更为庞大的算力,推动更多企业向产业数字化、工业互联网升级转型。”

这样的需求,正是算力枢纽节点布局的意义所在。“制造业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以数字化升级制造智能化、以智能化融合科技创新是制造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崔根良代表建议,加强顶层设计,高起点高标准加强对东西部海量数据传输、基于信息保密与网络安全的高速、低时延、高可靠、低能耗大数据中心集群与光网信息通道的规划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推进以5G新一代网络技术、量子保密技术、全光芯片技术、网络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应用,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赋能中国经济腾飞的“东数西算”国之重器。



郑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浙江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

“算力已成为继热力、电力之后新的关键生产力,一个以算力为关键生产力的时代已经来临!”

算力网络创新发展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浙江移动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郑杰代表直观地感受到了算力对经济发展的赋能:据测算,算力产业每投入1元,将带动经济产出3到4元;算力规模平均每增长1%,能撬动数字经济增长0.4%、GDP增长0.2%。

郑杰代表表示,加快算力网络创新发展,有助于赢得科技竞争主动权,有助于做大做强数字经济,加速构建数字经济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助推共同富裕。当前,我国算力网络发展已取得一定先发优势,但仍存在算力供给不足、算力需求待激发、创新研发基础薄弱、算网产业融合不深等发展难题。以算力供给为例,我国人均算力相比高算力国家仍有较大差距:“据国际权威管理咨询机构的统计评估,人均算力在每秒1万亿次浮点运算以上的为高算力国家,我国人均算力约为5500亿次,只有高算力国家门槛值的一半左右。”

针对这些问题,郑杰代表从深化算网布局、强化自主创新、加快产业发展、推进服务升级四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是深化算网一体化总体布局,完善配套政策供给,深化算力、能源、网络、数据、应用“五个一体化”总体布局,统筹“东数西算”工程和“千城千兆”“千城千池”计划,探索完善算力交易、网络服务结算和碳排放交易等配套机制。

二是强化算力网络自主创新,增强原始创新策源能力。成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优先在算网基础比较好的浙江落地,加强国家和区域专项基金扶持,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三是推进算力网络产业发展,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培育壮大算力网络生态,鼓励算力网络应用创新,同时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建议国家支持浙江开展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试点。

四是加快算力网络服务升级,推动数字红利全民普惠。加快普惠性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算网资源布局。



刘庆峰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理事长

“当下正处于数字经济转向纵深发展阶段,长三角应用人工智能助推数字中国建设。”

人工智能越发“聪明”

算力是人工智能三要素之一,已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要让人工智能进一步产业化、变得更“聪明”,还要看算力的表现。未来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强大,成为一个基础性的技术,相应地,它对计算力的要求也将越来越高。在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代表看来,长三角国家算力枢纽节点的布局,特别是芜湖数据中心集群的落地,将成为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强大后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去年,作为长三角四大重点领域产业链联盟之一,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链联盟成立,发挥产学研政各界力量,实现各地区产业优势互补、分工协作,促进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产业高地。如今,国家“东数西算”工程在长三角布局算力枢纽节点,将为长三角千行百业赋能,必将提升长三角人工智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刘庆峰代表建议,一方面聚焦关键技术,加强联合攻关,实现关键技术自主可控。另一方面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场景落地,培育产业生态,加速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发展。

发展数字经济,离不开头部企业的引领带动,刘庆峰代表强调,要把平台开放给所有的创业者,形成一个蓬勃发展的生态圈,推动人工智能在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消费者业务、运营商业务、智慧汽车、智能服务等领域的深度应用。“科大讯飞将与各地政府、龙头企业、生态伙伴深入合作,根据区域自身的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促进一大批标杆项目应用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持续推动区域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范洁 毛丽君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