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面临境外输入和本土疫情的双重压力。昨晚,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教授发微博,透露他目前大多数时间在做救治工作如何保持免于发生医疗挤兑的数学模型分析,以及考虑可能采取的防控模式调整措施。其团队对沪港两地病例展开研究,再次明确了疫苗接种与重症病例发生率的强相关性。他认为,在疫情防控新阶段,要做到“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力求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2022年,以平常心抗疫”,依然相信曙光在前。
张文宏说,输入病例或者本土病例可能一直会有,但是我们的目标是始终将流行控制到极低水平,不引起规模性的反弹,不引起医疗资源的挤兑,这样我们就有条件通过精准防控来尽量保证民众正常的生活。无论我们采取的是清零政策、动态清零政策、精准动态清零政策、逐步动态开放的政策,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将是我们的防疫底线。
张文宏说,近期主要是和临床救治团队的专家们一起总结经验,在高输入病例,甚至在输入病例与本土病例叠加的情况下如何做好救治工作,防止出现医疗资源不充分影响救治成功率的被动局面发生。团队完成了上海近6个月的2266例病例的分析,发现在所有病例中疫苗接种的比例已经达到94%左右。在疫苗高接种率的背景下,如果医疗资源得到了充分的保障,所有病例均未发展至危重症,无一例死亡,再次明确了疫苗接种与重症病例发生率的强相关性。两针疫苗接种后,仍有一定比例会发生至需要吸氧的重症状态,但是在加强第三针免疫接种后的病例中,重症发生率降低至0.1%,更无一例发展至危重症。
随着抗疫进入深水区,“动态清零”的策略得到了更清晰的贯彻。所谓“动态”的内涵展现出了更多的治理智慧和多样性。各地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在动态清零方面的尺度把控会有差异,这主要是取决于疫情防控的目标与成本效益比。特别是近期,在全国各地的动态清零过程中,难免会封控了一些机构,也包括医院、学校和商场,部分民众产生了一些恐慌和怨言,这些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抗击疫情到了新的阶段,既要避免一刀切,也不能发生“规模性的疫情反弹”失控,其间衡量的主要标准是抗疫的成本效益,如何既达到抗疫的工作目标,又不要盲目一刀切,以牺牲正常生活为代价达到所谓的清零目的。
疫情防控除了医学科学之外,还有管理科学,如果把“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作为工作的标准与尺度,那么后续的“动态”内涵就可以发挥得更为精准,下阶段的工作应该是力求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力争在常态化防控和疫情处置的各个环节采取最优的防控措施,做到以最小的防控成本达到最佳的防控效果。
当前,我国在全面推广疫苗的加强针接种,贯彻优化的疫苗接种策略,同时布局系列抗病毒药物的临床研究。我国防疫的能力在实战中终究会不断地得到提高与优化,同时近期我国的疫苗策略也在不断地完善之中,中国已经进入全球三期临床研究的药物也一定会取得成功。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