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医师邵志敏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作为女性健康的第一“杀手”,乳腺癌已是世界女性发病首位的癌症,令女性闻之色变。但在乳腺疾病领域的绝对权威邵志敏教授看来,乳腺癌正渐渐变成一种“慢性病”,可防可治。他和乳腺癌打交道将近40年,深知女性的痛苦。这些年来,他和团队不断突破,让无数绝望中的女性重获新生。
挂号的排这边看报告的排那边
近日,记者采访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乳腺外科主任邵志敏,在专家门诊穿过人海,场景只能用“盛况”两字形容。邵志敏看门诊,几乎没有坐下来过,他双腿不停走动,大脑随时切换,在年轻医生的协助下同时处理两组患者,因为这样节约时间,可以看更多患者。先看病史,再到帘子后面检查,给方案、建议等。
患者分两队,一队是挂了号的;另一队是前几天看门诊并开单做检查的。由于报告当天没出,邵医生便和患者约好,这次无需挂号,他接诊间隙来解读,重点明确,绝不废话。
排队等着邵医生看报告的患者,心中十分忐忑,就像小学生拿试卷给老师批改。“没什么问题,半年后再来。”“你下午拿着我这张条子去找放疗科。”“你最好马上住院,可以先出去和家人商量一下、考虑一下。”所有人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听到“没事”时,有人松一口气,有人像孩子一样雀跃;被“审判”有问题,有人沮丧甚至落泪,邵志敏会放慢语速,耐心解释,告诉患者有哪几种治疗方案。邵志敏的眼睛就像摄像头,能快速识别出有问题的患者。这位业内知名的乳腺外科医生,总能让患者不远千里来找他,完全信任他。
乳腺癌治疗从“一刀切”到多手段
2003年,在邵志敏的老师——复旦肿瘤医院终身教授沈镇宙倡导下,乳腺癌患者康复俱乐部“妍康沙龙”成立,会长胡织初的故事每个病友都听过。她发现乳腺肿块后第一时间来院治疗,因为很早期,并未做化疗,如今已康复16年了,还活跃在康复志愿者队伍当中。
令邵志敏感受颇深的是,近几十年乳腺癌治疗手段突飞猛进,已经从“一刀切”,发展成了以外科治疗为主,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甚至中西医结合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百花齐放的状态。但原则依然是分期而治,分型而治。例如,早期的患者可以选择先行手术治疗后根据病理情况选择后续全身辅助治疗;晚期患者则以全身治疗为主;三阳患者可以化疗、靶向、内分泌联合;而最“毒”的三阴患者,则需要在化疗基础上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五年生存率,是衡量乳腺癌治疗水平的重要指标。邵志敏不仅关注五年生存率,更注重十年生存率和患者生活质量。2002年,上海市乳腺癌临床医学中心在肿瘤医院乳腺专科基础上成立。而肿瘤医院乳腺癌多学科团队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乳腺外科的乳腺癌手术量超过8100例,在医院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五年总生存率达到93.6%,比十年前提升了9.1%,十年总生存率达到82.6%,较十年前提升了16.3%;保乳手术患者复发率仅3%。乳腺癌的诊治水平比肩发达国家水平。
自检还不够定期体检很重要
近年,邵志敏团队制定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乳腺癌“复旦分型”和“复旦方案”,改写了指南,引领治疗发展方向。他认为,只有医生努力是不够的,女性最重要的还是要关注自己,为自己的健康负责。乳腺癌的发生与个体和环境因素有直接相关性。中老年女性、有家族史或携带遗传基因突变者,乳腺癌的发生风险较其他人群明显提高;不生育、不哺乳,早初潮、晚绝经,压力大、睡眠差,不运动、人肥胖等因素都是高危因素。不生小孩的事业型女性更要警惕乳腺癌发生。
“很多遗传性的因素我们无法改善,因此需要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上下功夫。”邵志敏说,除了母乳喂养,加强运动,控制体重,避免长期的激素摄入外,很重要的是要定期做乳腺体检。有些女性认为只有摸到肿块了才是乳腺癌,所以乳腺只要平时自检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专业的乳腺外科医生除了体格检查之外还会建议做相应的辅助检查,才能及时检出乳腺病灶。
乳腺癌的检查方法有很多,年轻女性一般推荐乳腺超声+体检,40岁以上女性推荐超声联合乳腺X线摄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超声+钼靶组合,可检出超过90%的乳腺异常病灶。必要时,医生会建议做乳腺核磁共振以进一步协助诊断。其实,无意中摸到乳腺肿块,病灶有可能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了。因此只是乳腺自检还不够。邵志敏说,乳腺癌提倡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一旦发现乳腺异常,早期通过规范的治疗和随访,就能实现临床治愈。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