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 威达高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桐宇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创新”是今年两会的热议话题。如何有效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突破供给约束,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0%,因此,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让中国城市从单一向大城市集中走向区域协同发展,这也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之一。通过“科技+创新”的协作,特别是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更有效地发挥科创园区运营主体作用,以及“科创(人才)飞地”等相关措施,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从而做大区域“经济蛋糕”。
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我认为核心就是“科技+创新”,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区域协同——“强链补链”,抓手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创园区运营主体”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灵活优势,路径就是鼓励引导周边省市优质购买主体,在科创园区内设立“科技(人才)飞地”,促进区域产业优化升级,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共同体。让拥有科技人才优势的城市建设创新平台链,让具有土地资源和人力成本优势的地区建设产业承接链,两者优势互补实现“强链补链”,做大“经济蛋糕”。
结合“区域内城市间结对子,合作共建”的政策措施,以“新旧动能”转换为契机,鼓励不同区域的科创园区相互结对,根据各区域定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的差异,打造完整产业链,共享长期经济收益。这方面闵行区已在试行,他们率先和安徽省淮南市结对子,淮南高新开发区与闵行海联智谷相互结对合作,结合各自的科技、人才、产业优势,实现孵化在闵行、产业在淮南,研发在闵行、生产在淮南的两地协同创新的发展新模式,共同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新典范。
(本报记者 江跃中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