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星期三
上海昨新增4例本土确诊病例 呵护花朵 “口罩管够,需要的可以联系” 增设采样点位  减少市民等待  升级空中课堂  关心隔离学生
第8版:上海新闻 2022-03-10

呵护花朵

吴强

昨天的疫情发布会,教委相关同志到场,不少人说“神兽”专场来了。当然,这不是从昨天开始的,曾几何时,开学就被叫做“神兽归笼”,放假自然就叫做“神兽出笼”。这样的称呼,充分体现了“每况愈下”四个字的含义。

记得我小时候,孩子是被叫做“祖国的花朵”的。有一部老电影叫《祖国的花朵》,有一首经典儿歌叫《祖国的花朵》,还有一首叫做《娃哈哈》的填词歌曲,说“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真鲜艳”——我记得小时候唱起来的时候,还真觉得自己像花朵一样,有着幸福而美好的未来。不管怎样,“祖国的花朵”几十年来都是孩子的代名词,出现在人们的习惯用语中。

近些年来,“熊孩子”忽然开始出现在人们的口中。“熊孩子”,原意大概是指那些愣头愣脑、傻头傻脑,干傻事甚至搞恶作剧,令人哭笑不得的孩子。渐渐的,似乎也不仅仅是负面称呼了,其使用语境逐渐外溢开来,在人们日常使用中,几乎可以指代大部分的孩子。加一个“熊”字,似乎很能体现人们无可奈何、爱恨交加的情感。

互联网传播年代,来得快也去得快,最近,“熊孩子”好像也走熊了,取而代之的是“神兽”。据百度说,是因为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不少孩子在家上网课。这些孩子活泼可爱,但许多人调皮捣蛋,出格之事时有发生。他们在家学习,没有教师监管,家长不得不与之斗智斗勇,使出各种招数,犹如跟“神兽”相斗。

这仿佛是对孩子称呼的三部曲,从可爱的花朵,到虽然冠以“熊”但至少还是孩子,再到离人而入“兽”。没有调查过孩子们是否喜欢大人这样称呼他们,所以不敢断言究竟是“花”好,还是“熊”好,抑或“兽”好。但总觉得,被叫做花,大约总是努力想要向花的美好靠拢的;被叫做“熊”,则是否会心理暗示“熊”一点也无所谓;而被称为“兽”了,哪怕“兽”而“神”之,是否会更加无所顾忌?

可能我是多虑了。不过,孩子总是相似的。以前也肯定有调皮捣蛋的孩子,那也是花朵,百花齐放是常态。还有一个不变的是:任何时候,都要呵护我们的花朵,尤其疫情当下时。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