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仁
最近,一位朋友谈起疫情期间他和夫人都是居家办公——夫人在书房上班,他自己在图书馆写东西。家里开图书馆?其实,我去过这位朋友的家,他说的图书馆,其实指的是他家餐厅的一面墙,他请人设计了一个大书架,从地面一直延伸到天花板,摆满了中外书籍,为了便于拿书看,他还专门定制了一个可以伸缩、滚动的梯子。
他家餐厅的使用频率并不高,我的朋友在书架旁边放置了椅子、小木桌,写东西,办公就在那儿,书架的另一头还有一张软靠椅,坐在那里翻阅杂志、看报纸或者稍作闭目养神,真的是再舒服不过了。
可能有人质疑,房价高、电子书籍又是这么普及,储存几千本书只需要几个芯片,何不让这块地方改作他用呢?
我的朋友显然不是如此考虑的,他说:在疫情最吃紧的时候,大家被要求居家隔离,他坐在图书馆,严酷的现实就仿佛不再存在了,手指尖翻开书页,静静地享受阅读的乐趣。
当今,人们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居室内需要有一个地方让人们安静下来,工作、休息,抑或干脆就是沉思冥想。这个地方可以是书房,也可以不是一个房间,而是客厅的一隅,或者有一个隔断和客厅分开,隔断里面用深色的木板装饰,再放上软靠椅,配置一个可以调整角度、方向的阅读灯。
注意,有一样东西不能少,那就是书。我的那位朋友讲述了读纸质书是怎样使他陶醉、心旷神怡的。而以我之见,只有当你面对极其多的书,而且是整排地陈列的状况下,奇迹般的感觉才会悄然而来——整块墙都是书,直达天花板,它们散发着年代的感觉,驱逐了孤独,滋养着人们的悟性,使人忘却烦恼、不快,进入了一种不咄咄逼人,而是求知若渴的意境。
要构筑蔚为壮观的“书墙”,需要多少本书呢?至少一千本——对于文化人,或是有文化传统的家庭来说,这并不是一个难以达到的数字。五百本可以吗?我觉得也行,可能这是图书馆最低的门槛吧。但这个数也是可以商榷的——每个人都肯定有不少零零碎碎的书本,当这些书本增加到一定的数量时,图书馆就开始形成了。
室内装潢的设计师们越来越重视图书馆的设计,一套有品位的公寓,不能没有图书馆。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他的“书墙”是他整套房子的亮点,赋予居室一种亲切感。每次去他家玩,他总是请我在图书馆就座,边聊天边看着书架上的书,看着书的作者、版本,书的硬皮封套,慢慢地品味沉淀在这里面的人文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