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星期三
四季如意 戴一个时尚口罩 书房、图书馆和一千本书 理想的假日 语言的修炼 努力,一起向未来
第14版:夜光杯 2022-03-28

努力,一起向未来

秦来来

1949年,沪剧表演艺术家顾月珍创建了努力沪剧团,提出了“努力”的目标:跟着共产党,创排好剧目,争取到北京向毛主席汇报。

1979年,努力沪剧团更名为长宁沪剧团。当年12月,只有19岁的陈甦萍,在剧团复演的《秋海棠》中,以梅宝一角,赢得老师的认可和观众的赞赏。此后,年仅23岁的陈甦萍,在大众剧场复排、主演顾月珍的代表剧目《八年离乱》。足足一百多天,大众剧场门口观众踊跃,争相一睹陈甦萍是如何演绎顾月珍先生的代表作。一曲顾派代表作“请倷(你们)勿要侮辱我”,一段“三角板”一气呵成,观众大呼过瘾。同时,在编剧、作曲的帮助下,新写了“未开言双泪流”的唱段,“一朝泪洒新婚别,两地相思岁月稠……九死一生盼重逢,十年夫妻永白首。”大胆地运用了“五音连弹”的唱腔,如泣如诉、委婉沉郁,极具感染力,彰显了她日后成为长宁沪剧团的台柱子、掌门人的潜力。

长宁沪剧团建团以来,尤其是2006年陈甦萍出任团长、2012年剧团成为国家全额拨款单位后,陈甦萍带领“长宁人”,继承发扬与时代同行、为人民歌唱的初心。

早在1995年,陈甦萍主演的优秀现代沪剧《母亲的情怀》赴京参加全国戏曲现代戏交流演出活动,获国家文化部颁发的这次演出活动的“优秀表演奖”,又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实现了顾月珍先生“剧团去北京演出”的夙愿。

2006年,陈甦萍主演的沪剧优秀保留剧目《雷雨》走出国门,第一次把一台完整的沪剧大戏带到欧洲。“沪剧演出的节奏比较慢,加上是上海方言,外国的观众能接受吗?”陈甦萍自己也是压力山大。但演完之后,从观众的反响和掌声中,她看到了默契:“演出结束后观众起立鼓掌一刻多钟。”

2007年,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沪剧陈(甦萍)派艺术”,与顾月珍先生的“顾派”艺术,被正式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她是首位1949年以后出生的被确立创造“流派”的沪剧艺术家。陈甦萍没有停止“努力”,带领全团接连推出一出出新戏、好戏。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两个月,他们马上创作排演了《废墟上的爱》,以一所学校为切入口,描绘了几个家庭在震灾中生离死别的遭遇,讲述了由陈甦萍扮演的教师(还有公安干警)奋不顾身挽救学生与同胞生命的感人故事。陈甦萍打破了自己委婉、优美的唱腔特点,根据当时特定环境中的人物来设计唱腔:陈甦萍饰演的老师跑去学校时,她没看到学生,只看到一个一个书包,散落在废墟上,那时的一段“惊见书包”,唱得简直可以用“声嘶力竭、痛彻心扉”来形容,“这个唱腔,我是有点打破的,既没唱石派也没唱丁派,在我抱起孩子尸体时,我用了杨(飞飞)老师的杨派。在这戏里我大量用了沪剧里不常用的,4(发),升4(发),半音。”

2015年,经过改编整理的《赵一曼》上演了。想当年,“赵一曼手持双枪,红衣白马,驰骋在白山黑水之间,战斗在林海雪原。但我们没法在舞台上展现,我们区级剧团总共三十来人,不可能有几十个抗联战士、几十个日本鬼子在台上呈现。怎么办?扬长避短,扬沪剧唱功之长,抒亲人情感之长。”于是,在原有的“最后行动向党做报告”的著名唱段基础上,突出赵一曼思念儿子、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编剧和陈甦萍在新版剧本中,充分发挥了沪剧擅长抒情、擅长演唱的特色,把赵一曼战斗的场景、情节基本虚化,着眼于把几个展示赵一曼内心世界的场景集中表现,穿过“柳暗”,又见“花明”。作为新一代赵一曼的扮演者,陈甦萍不仅有大青衣的展现,还有持枪跃马的“武旦”形象,更有化装戏弄日本鬼子的“老旦”呈现在舞台上。

70多年过去了,从努力到长宁,从顾月珍到陈甦萍,是舞台创造精神的不断赓续,是“努力”开创新局面的不变初心。今天,黄爱忠、张燕雯、王斌、朱桢、魏敏菲、陈解西等优秀中青年演员,已形成阶梯,也在守正创新、传承前人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努力,一起向未来!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