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外景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讲到上海,你可能会觉得她很浪漫,很有温度,会讲转角遇到爱,但其实不能这么简单地定义。在我的眼里,这个城市的温度是转角遇信仰。”近日,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杨宇以她的亲身经历,向记者讲述上海红色文化五年来的发展和变化。
转角遇信仰
这个城市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当你行走在中心城区,不经意间,你会发现一幢小楼就是一座历史保护建筑。当你走进小楼,一张桌子、一支笔甚至摊开的一本书,其实背后都是有故事的。
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厅里有一张照片让人触目惊心。照片上是日华纱厂童工工作场景,外资工厂中的工人每天劳动12到16小时,工作两周才能休息一天。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下意识去找工人的身影,再定睛一看,天哪,一群小童工还没有机器高,他们竟然也是近代上海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她介绍,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因为他们是拯救最基层的劳苦大众,通过一张照片,故事就出来了。“信仰不是高高在上的,其实很接地气。作为党史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去讲好这些资料或文物背后的故事,也是我们工作的一种原动力。”
地铁站更名
去年,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后,上海地铁的一次更名让杨宇欣喜不已。轨道交通1号线“黄陂南路站”更名为“一大会址·黄陂南路站”,轨道交通10号线、13号线“新天地站”更名为“一大会址·新天地站”。
但20多年前,她作为新人刚入职时,上班快迟到了要打车,她和司机讲,要去一大会址,10个司机至少8个是不认识的。一定要再讲一句,去新天地,司机才知道。她说,那个时候作为场馆员工,心里未免有些失落,总感觉好像缺了点什么,或者是不是少做了点什么。行走在大街小巷的出租车司机,都不知道这么重要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但是如今再打车时,司机都会说一句,“你这个单位,老灵额!”
接待“必选项”
从中共一大纪念馆一楼展览大厅,通过手扶电梯到地下序厅时,抬眼看,有一个醒目的大标识。“每次我在做接待时,哪怕是再高规格的接待,我都会和领导讲,我们现在眼前呈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上海的Logo。”她说,这个Logo太有上海特色了,它是由“上”“海”两个汉字组成了上海典型民居石库门的左右立柱,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建党的光荣历史。开启的大门象征“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
2016年7月,上海启动“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2017年12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上海”形象表达主题标识发布。该主题标识广泛用于上海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作的环境布置和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用品的制作。
上海正在不断打响“红色文化”品牌,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全力推动“一馆五址”为代表的一批重要旧址遗址的保护利用。在她看来,上海红色文化资源最大的亮点就是资源很集中,是成片的、系统的、完整的,挖掘空间还很大。
组团5A景区
2019年,上海市地方标准《红色旅游基地服务质量要求》发布,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2021年6月,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成功联创国家5A级景区,并开通红色旅游专线。2022年,中共一、二、四大场馆管理委员会建立。
杨宇告诉记者,5A级景区的考察项目中,停车场、洗手间、观众服务中心、智慧旅游等都是重要方面。但是“一大”地方有限,多亏了上海数字化的智慧城市提供有力支撑。“我们把新天地周边商场所有能算的全部算上,包括周边所有的停车场,上海有个关于停车的App就很好,最后我们成功评选。所以,城市红色文化的发展绝对不是靠一个场馆单打独斗,而是要整个城市形成合力,共同发展。”
可敬志愿者
“一大人”全部加起来不到100人,如果遍布到上海的大街小巷,真的是沧海一粟。但就“一大”本身而言,传播红色文化的人变得越来越多了。其中,有一位叫沈潮涌的六旬老人让杨宇深受感动,“我们招志愿者都希望不要超过60岁,当时他来报名时,我真是担心这么厚的党史他能否吃透。”
沈潮涌退休前是国企干部,做过15年党委书记,之前在钱学森图书馆做过志愿者。他不会打字,全部都是手写的厚厚笔记。他说:“其实我的愿望很朴素很简单,我们党务工作者,不是只会坐在台上开大会,我们下来也能很平易近人地把道理讲给大家听。”
“他虽然说着一口不标准的沪普,每次都能吸引好多观众围着他,因为用情至深!这也只是‘一大’众多讲解志愿者队伍中的一个身影而已。”杨宇感慨。
圈粉年轻人
近年来,有个传播现象让杨宇感到非常可贵。传统编制内的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会比较克制,每一句话都会有出处。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员,他们的表达方式有了变化。
“他们在讲到‘一大’13名代表时,会直接告诉参观者,这是史上最牛创业团队,接下来,我带你们去看一段我们中国共产党的青春成长史。如果回到5年之前,这样的词我们就算心里知道,也是不敢用的。”杨宇说,“但是现在的年轻人不一样,用这些更有时代气息的鲜活表达方式,他们会觉得,我们和他们其实是交错时空的同一代人,无形中圈粉了新一代的年轻人。”本报记者 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