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恩科
我在学书的过程中,得到一些体会;在阅读书学文章时,发现有些只言片语颇有启迪和琢磨的价值,故一并整理成下列碎片,供喜欢和爱好书法的朋友们玩味、参考。
书法皆心象,心意苦思,执着于相,非至境也。无执于形,无执于心,随性所至,无为而为,乃至境也。
浓则厚重,润则华滋,湿则澎湃,枯则苍茫,淡则莹透。然,淡要沉厚,浓不板滞,干不枯槁,湿不漫漶,方为墨法之道。
无巧不成拙,拙能生巧,巧拙并用,方有奇趣。拙虽可避甜俗,但若一味拙,则易入板、结、刻、滞之病。
墨汁问世,虽省时省力,然缺少磨墨之神效:少旷逸之心,悠游之态,墨韵之妙。
书之道,发之心源,成于了悟,随性所至,随运任生,境由心造。非为点画而点画,非法非非法,无可无不可,书道然,一切无不然。
浑厚中含飘逸、质朴中寓流美、婉柔中见豪气、精严中显真率、老辣中透稚拙、沉郁中露明快、疾行中藏留意,书法乃哲思之结晶也。
情感是书法创作的催生剂——趾高气昂时,有飞扬之势;心闷情郁时,有艰涩之味;悲壮激愤时,有刚强之气;神情安详时,有静穆之态;欢畅愉快时,有和悦之韵;神思豪爽时,有飘逸之采。
傅山“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的论述蕴含丰富,寓哲理,重天机,境界高远。有人曲解其意,以狂怪狞恶为创新,以扭龙捏凤为流美,以粗头乱服为高古,实与古贤理念大相径庭。
“道”浓缩为线,线是道的化身,线的本质是简约与自然。大道至简是中国人审美的本质表现。“道”是至简至纯的,唯书法艺术然也。
打通书法的最终通道不是“法”,而是“无法”。然,这里的“无”不是无的无,而是无的有,即把法的规律性、局限性化掉,而不是抛弃。
白玉不雕,宝玉不饰,丹漆不文,极饰反素,艺术的至高境界。
书法艺术是用虚无的线条营构的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它远不能尽现其深邃的内涵,更多的是对主体人的精神表现,是一种强烈地高扬主体精神的艺术形式。
一切文化都将沉积为“人格”,最终目标是普及人生的大爱。所以书法文化的终极意义在于其思想价值。
写书法,时有偶然佳作,但这偶然其实出自积学之必然,若胸无块垒,心无底蕴,断不会冒出个偶然。
书法贵沉着而非重滞,贵浑厚而非模糊,贵流美而非柔媚,贵圆腴而非油滑,贵恣肆而非粗野,贵朴茂而非拙塞。
当代书法追求经典,不是复制经典,而是让它在当代乃至未来拥有一种精神活性,这种精神活性可以优化当代美学生态,使当今的书法审美更具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