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科技创新风帆劲  硬核产业逐浪高
第2版:创造新奇迹 展现新气象/迎接市第十二次党代会 2022-06-20

科技创新风帆劲 硬核产业逐浪高

李儒新介绍当年的情况和现在的新发展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扫一扫看视频

2018年11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和国家级科技高地——张江科学城,听取科学城发展历程及规划建设情况介绍。与在场的科技工作者亲切交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

三年来,张江的科技工作者们始终将这份紧迫感和使命感铭记在心,并落实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

2018年11月6日

张江科学城

“当时总书记来到张江科学展厅视察,实物展台的第一站就是大科学设施的集中展示。总书记的脚步停留在上海光源模型前,我们一组三人向总书记汇报情况。”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儒新回忆起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江科学城考察调研时的情形禁不住感慨,时间过得真快。

科学设施 显集群效应

2018年时上海光源只有15条线站,如今已增加到了27条。设施开放13年来,服务了15000项课题研究,30000多用户,产出了许多科技成果。

李儒新表示,近年来光源线站越来越显现出供不应求的态势。同步辐射光源可以产生X射线,在原子和分子的层次上去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可以成像,也可以做大分子结构的研究。因此,它既可以用于基础科学研究,也可以服务于产业应用。不仅支撑产出了大批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在国家战略需求与重大应用方面也发挥了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2021年百济神州研发的第一款抗癌新药泽布替尼,在美国和中国都已获批上市。这是一款基于结构设计和筛选出来的药物,在它的研制过程中,所有分子结合的结构数据,都是在上海光源获得的。“预计明年总计将有32条线站投入运行,届时也将可以服务更多的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用户。”

“2018年总书记视察时,羲和激光装置还在建设进程中,硬线装置才刚刚启动建设。”李儒新继续回忆道,三年多过去,如今“羲和”已经向全球科学家共享开放。

硬线装置已经完成了绝大部分关键技术的突破,进入到工程实施阶段,预计在2025年全面建成。届时张江地区将形成光子科学设施集群,上海也将建成世界三大光子科学中心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江科学城考察时强调,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集聚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研究型大学,加快建立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

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张江科学城作为上海科创中心核心区和国家级科技高地,前沿基础研究能力和源头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目前,在建、在用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设施数量、投资金额和建设进度均全国领先,并在若干领域实现首创独有。其中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超强超短激光装置、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8个在张江科学城。张江科学城内现有各类新型研发机构、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近500家。

“除了通过大科学设施的建设为基础科学研究提供工具,我们还要在这个平台上有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更多关键技术的突破,这些都是我们进一步努力的方向。”李儒新表示。

三大产业 聚国际巨头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的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更加具体地提出了,要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要更好地提升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对科技工作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标要求,张江科学城“硬核”产业加速发展,持续加大对总部型、功能型、创新型企业和机构的引入与孵化,尤其是瞄准一些重点产业进行布局。科学城内现有企业2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600余家;截至2021年底,共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6家,外资研发中心179家;上市企业77家,其中科创板上市企业32家。2021年,张江科学城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424.81亿元,占新区比重27.5%;实现固定资产投资425.93亿元;总营收首次突破一万亿元。

当年,在张江科学城展示厅,总书记还饶有兴趣地参观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展区以及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的现场演示。如今,这三大“硬核”产业在张江科学城不断取得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张江科学城是集成电路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高的区域。2021年,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1702.56亿元,集聚了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企业400余家,全球芯片设计10强有7家在张江设立了区域总部、研发中心。

自1994年第一家跨国药企罗氏入驻以来,全球的制药和医疗器械巨头纷至沓来,研发能力全国领跑,细胞治疗等细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截至2021年底,张江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658.17亿元,研发并申报的17个1类新药,12件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上市,创造了全国或全球多个“第一”的纪录。2021年,张江共有5个一类新药获批上市,国家在细胞领域批准的2个产品,全部来自张江。

张江人工智能领域具备了从硬件层到应用层的全链条自主研发生态,集聚人工智能企业600余家,国际巨头,国内细分领域领先企业纷纷在这里落户,核心企业占上海总数的20%,位于张江科学城中部核心区的张江人工智能岛,是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实现了产、学、研、用、投产业链的集合。

制度创新 率全国之先

从昔日农田,到深化改革的试验田,再到支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主战场,张江改革试点的步伐马不停蹄。

率全国之先试点药品上市许可人持有制度、全国首批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全国首家科创企业知识产权海关保护中心、全国首个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境联合监管试点、国家药监局药品、器械审评长三角分中心落地张江,激发市场活力,推进科技创新。

近期,在研究机构之间也自发构建起集群化管理的新模式,李儒新告诉记者,大科学装置过去普遍由不同的单位负责管理。而在“硬线装置”推进过程中,我们打破了原有主体单位之间的壁垒,尝试从体制机制上突破创新,成立了一个跨越不同实体的大科学装置集群化“指挥部”。硬线装置的建设涉及传统加速器技术,又有强激光技术,每个单位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合力,而不再去做一些低水平重复的工作。

张江科学城集聚了大量创新资源,通过整合创新平台,促进资源开放共享,发挥科学城综合性科研机构的作用,在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关键技术突破、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有计划地组织攻关,将提高创新体系效能,带动整体产业水平提升。

筑巢引凤 造理想之城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张江时提出,要尊重创新人才,释放创新活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上海面向未来发展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张江科学城现有从业人员49.9万,硕士及以上学历科技人才占比超过16%,是全国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其中,集成电路产业从业人员5.8万,生物医药产业从业人员8.5万,人工智能和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员23.4万。

张江科学城通过为人才服务建立通道,努力筑巢引凤,国内人才引进落户新通道,在张江人才居转户最快3年可以落户,推荐认定的重点机构引进人才最快1年可落户;外籍人才出入境便利化通道,直接推荐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科创人才及其物品快速通关通道,无感通关、随到随办;人才安居综合保障通道,在建和建成的人才公寓面积150万平方米。

除了令人瞩目的大科学装置,张江科学城还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发展提供研究成果、技术支撑和人才输送。科学城内已集聚红杉资本、高瓴资本等创投机构162家,银行28家,以及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等服务企业的投融资平台。截至目前,张江科学城已有双创载体100家,创业项目2800余个。

张江科学城还把“城市温度”写入了“十四五”发展主要指标体系,这里将要打造的不仅仅是一个埋头搞研究的区域,更是一座生活的理想之城。张江科学城未来还将进一步健全地铁、公交、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着力营造生活便利、生态优美、服务到位、生活舒适的综合发展环境。

本报记者 解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