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江堤晚景》
齐白石《九秋风物图》局部
张大千、齐白石在当今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10岁的龙美术馆与350岁的荣宝斋的对话中可找到答案。9月2日至10月16日,张大千、齐白石的精品力作约50件(组)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出,其中有30余幅是首次公开展览。这个名为“南张北齐——张大千齐白石书画艺术特展”揭开了龙美术馆10周年庆典展览的序幕,之后将巡展至北京,共同推动京沪两城的文化艺术交流。
“南张北齐”最早出自何时、出自谁口均已无法考证。从已知资料看,20世纪30年代张大千客居北平时,与齐白石多有来往,两人多次发起并牵头参与在北平举办的画展,亦是常常出现在报纸新闻标题里的名家。新中国成立后,张大千在国际艺坛享有盛名,齐白石成为人民艺术家。策展人谢晓冬解释,二人虽绘画面貌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激活中国绘画中的古老传统。作为中国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两位画家,他们各自采取的形式不尽相同,但也代表了中国画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两种探索。
其中,展览海报上的张大千的《江堤晚景》是对南唐画家董源的同名作品的临摹之作。张大千在1946年将梦牵魂绕的《江堤晚景》购入之后,极其钟爱。这幅作品对张大千的盛年创作也影响颇深。他在购得这幅作品的春天,即在昆明太平湖上依原作临摹一幅,亦即此次展出的作品。张大千在画作中自题:“南唐北苑副使董源江堤晚景大风堂临本”,并长题溯及这幅作品的前后渊源。整幅作品青绿设色,人物鞍马从原作中化出,又自出机杼,绿波粼粼,一派春风荡漾。
秋意渐浓时,看齐白石创作于1944年的《九秋风物图》颇有意趣,少了一分秋的萧索,而多了一分五彩纷呈的热闹,怡人秋色尽收眼底。对白石老人而言,秋天就是满山枫叶,是垂红可爱的秋海棠,是菜畦里飞舞的秋虫。他画的都是久客京华的思乡之情,是对故乡的美好回忆。这件作品可称得上是荣宝斋的“镇斋之宝”。另一幅“镇斋之宝”是齐白石创作于1955年的《花卉蔬果册》,牵牛花、菊花、葫芦、梨……他将吃过种过的东西付诸笔端,以小物触动情感。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