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宁华
这几天,关于共享单车“赎车费”的新闻引发热议。有共享单车企业表示,由于被第三方公司扣车,需要付费取回,企业每年因此付出的取车成本超过1亿元。在这些被扣的车辆中,不仅包括白线以外影响行人通过的车,有的白线以内的一些共享单车也被拖走。
和“赎车费”形成对照,最近,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宣布涨价,最高涨幅高达50%。有市民感慨,原本价廉物美的共享单车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现在有的价格比坐公交车还贵。面对日益上升的共享单车成本,是否要由消费者全盘“埋单”?
从8月10日起,美团单车畅骑卡提价调整,7天卡无折扣价从10元调整为15元,30天卡无折扣价从25元调整为35元,90天卡无折扣价从60元调整为90元。笔者比较了一下今年以来自己下的订单,同是折扣后的骑行月卡,今年2月价格为12.8元,6月为13.8元,到了9月2日,则达到15.8元,涨幅明显。
消费者的骑行费用不仅是标出的价格,还有一些可能发生的隐形费用。比如在单车的骑行规范中规定,在运营区外还车收取最高10元/单的车辆调度费,在禁停区还车额外收取2元到20元的车辆管理费。这也意味着,在单车企业支出的“赎车费”中,一部分是消费者“埋单”的;还有一部分也可能计入了单车的成本,最终成为涨价的因素之一。
共享单车,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一种方式,因其低碳环保、使用方便,受到很多人的青睐。尤其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在梧桐树下、滨江岸线,轻松惬意的骑行者形成了城市流动的活力线。
共享单车进入中国市场近15年来,经历几轮洗牌,不少城市已形成了共享单车押金、投放、停车等规则。但如何妥善处理共享单车违规停放,依然是个难题,这也是“赎车费”产生的客观背景。早期共享单车企业多是从管理部门免费取回车辆,再重新合规投放。但后期,监管部门只落实总量控制和管理停车秩序,委托第三方公司对超投车辆回收。而这些企业大多自负盈亏,其中一些自行摸索出以收取共享单车、电单车赎车费获利的商业模式。
同时,不少市民发现,共享单车往往出现潮汐现象,高峰期时小区附近一车难求,但到了地铁站,单车则大量随意摆放。采用一定手段运营好共享单车、维护公共秩序,是单车企业以及相关管理部门共同的职责。不少地方选择罚款的方式,立竿见影、成效明显。但正如行政机关的罚款也要坚持执法为民的原则,共享单车的罚款也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在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罚款事项的决定》,取消和调整了公安、交通运输、市场监管领域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设定的53个罚款事项。同时,司法部还特别强调,不得违法实施罚款,不得为了罚款而罚款,坚决杜绝逐利执法,严禁下达罚没指标。
杜绝逐利罚款,意味着罚款不能随心所欲,更不能直接收入囊中。根据2021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通知》明确要求,财政部门要加强对罚缴分离、收支两条线等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督,会同司法行政等部门按规定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司法部将配合财政部做好有关工作。同理,共享单车的“赎车费”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同样需要规范透明的监管机制。
共享经济,其优势在于通过技术平台的整合,将社会资源和需求集中到一个平台上,使得资源有效配置,城市有效治理、供需双方实现双赢。如今,对于整治共享单车秩序,不少地方已探索出罚款之外的做法。比如,哈啰单车在广州升级共享单车“驾照分”机制,多次违规者可能被暂停用车权限。在北京,不少地铁站增设了电子围栏停车点,用数字化手段引导骑行者规范停车。
归根结底,惩戒不是目的,关键是让公众和企业心服口服,自发形成骑行的自律和规则意识,实现执法力度和温度并存。而打着单车管理之名牟利的行为,更应该用精细化管理来消除顽疾,不要让消费者躺枪“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