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9月,74岁的崇明本地人陈老伯突发脑梗,在新华医院崇明分院经过急性期治疗后出院,但留下了左侧偏瘫的后遗症。医生告诉他,脑梗发生后最好尽快康复治疗。而且,康复并不需要去大医院,他家门口的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裕安分中心就有。日前,记者在中心的康复治疗室见到了陈老伯,他左手轻拿起大小不一的玻璃弹珠,一个个再放到右手边的一块板子里,锻炼手部精细运动(见左图)。
从“大病不出岛”“小病不出镇”,到如今的“康复回社区”,崇明区作为区域医联体深化改革试点,近年来聚焦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让本区群众实实在在享受到医改红利。今年6月,崇明区因深化医改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13年打造区域医疗高地
崇明偏远,医疗资源相对匮乏。2009年,上海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5+3+1”工程授权上海新华医院,为崇明建设三甲医院——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新华医院崇明分院执行院长费哲为介绍,作为区域性医疗中心,凭借新华常驻专家形成的“磁石效应”,高端医疗技术下沉,病患也随之下沉。总院支持开展常规新技术项目80多项,对接患者之需,健康预防与保健随访在社区“托底”,常见病多发病在崇明分院“守中段”,疑难杂症对接新华总院,整合型服务体系有效辐射崇明三岛。
门急诊办公室副主任查小应告诉记者,本地居民习惯早睡早起,每天一大早是医院最繁忙的时候。“老年居民如果第二天要来看病,很多都习惯赶头班车。车有多早,他们就有多早。6点的时候,门诊还没开,医院门外已经排了好多人了。”因此,根据岛内居民的就医习惯,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开设了“早门诊”服务,预检预约、挂号收费提前至6时30分开窗,门诊量较大的内分泌科、心内科等7时准时开诊,其他窗口也在7时30分准时开放。
查小应说,开放早门诊可以方便居民错峰就医,减少等候时间,也可以改善就诊体验。起初,也有职工提出了不同的声音,后来,医院为“早鸟”医生们实行弹性工作制,解决了医生的顾虑。
2.0版医联体成效显著
崇明岛东西距离超过100公里,本地人居住分散,老龄化特别严重,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对许多岛民而言,还是有点远。只有更优化医疗机构布局、更完善分级诊疗制度,才能更好地守护居民健康,打造医改“崇明模式”成熟时机。
崇明区卫健委主任蔡志昌介绍,崇明区被选为上海区域医联体深化改革试点,新华-崇明区域医疗联合体深化改革试点启动。如今,崇明三岛已形成以区域医疗中心(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和十院崇明分院)和2家综合医院(崇明区第三人民医院、新华医院长兴分院)为中心,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219家村卫生室(服务站)为网底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架构。这意味着上海在全国率先建立“以健康为中心”的2.0版紧密型医联体。
2018年到2021年,岛外就医率低于5%,67%以上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服务站就诊,“大病不出岛”“小病不出镇”的愿望变成现实。
家门口就有康复设备
去年,上海岳阳医院崇明分院(崇明区第三人民医院)新院工程建设和医院整体搬迁全面完成。这家主要以中医和康复为特色的医疗机构,填补了以往辖区内的医疗服务空白。
更令人羡慕的是,在崇明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完成各种日常基本的康复治疗,一些专业康复医院才有的智能化康复设备,在这里也一应俱全。
陈家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洲说,依托新华-崇明区域医联体康复医学专科联盟技术力量,中心成为了崇明区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单位,努力完善治疗-康复-社区-家庭的医疗服务链,为当地老百姓打造一站式康复医疗服务体系。
中心的康复治疗室,就设在康复病房门口,两个区域之间设置了移动天轨,便于肢体障碍的患者行动。治疗室配备了各种智能康复设备,上下肢康复机器人使用率颇高。一名年轻患者正在屏幕前“打游戏”,治疗师说,这名患者此前经历了脑出血,从治疗到康复,都没有离开过崇明。
“十年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初见成效。崇明老百姓看病更加方便;崇明人越来越健康、长寿;崇明地区更加安全、宜居。”区卫健委主任蔡志昌说,下一步,崇明还要和市区加强医院合作、院校合作等,继续试点各类改革,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崇明医改模式。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