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沪版高线公园探索城市更新高度
第13版:创见 2022-09-19
用“立体思维”激活老旧建筑——

沪版高线公园探索城市更新高度

宝山区蕰藻浜南岸的“星空高线公园”

杨浦区“大创智绿轴”的设计方案示意图

美国纽约贯穿曼哈顿的高线公园

百禧公园北段篮球场活动空间与艺术墙

百禧公园粉色顶棚的社区艺术长廊

百禧公园分为上中下三层

百禧公园南段的沙田月台

百禧公园一角的夜景

位于普陀区的百禧公园内,部分遮阳棚采用了火车站候车棚的造型

琳 恩

2022世界设计之都大会于9月15日至18日在沪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设计无界,相融共生”。作为设计之都,上海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令人赞叹的创意、佳作迭出。如今多个沪版高线公园又闪亮登场,这些因铁路、轻轨、高架桥等线性建筑挑高顺势而生,综合了公园和休闲步道特性的空间,体现了上海城市建设进程中化劣势为优 势的“立体思维”和设计智慧。 ——编者

在国际设计之都上海,高线公园的设计概念和城市更新理念发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承载市井烟火气的铁路菜场,变身多层级、复合型步行体验式社区公园,缝合了原本割裂的社区空间;矗立在老码头上闲置多年的龙门吊和高架桥,营造出“引星河入人间”的浪漫;绵延1300米的雨污合流线,串联起了不同人群在同一城市高度的流动共享空间……

城市更新没有固定的方式,沪版高线公园背后的“立体思维”,在上海探索适合本地更新模式的过程中,还将创造更多空间“逆袭”的范例,值得人们期待。

“历史包袱”变公园

“百禧公园的设计和纽约高线公园的最大不同在于建造方式和设计手法。前者是轻量化建造的三层空间,面向社区和居民,周边没有太多商业建筑。”作为上海首座艺术高线公园——百禧公园的主设计师,刘宇扬还记得第一次走进这里的场景。

串联起中山北路与曹杨路南北两端的百禧公园,其前身和纽约高线公园相似,最初是真如货运铁路支线,铁路废弃后,这里又成了上海最长的综合市场。然而,彼时红火的市场已无法满足如今人们的生活需求。2019年市场被关停,长800多米、宽约15米的空间被网友戏称为“历史包袱”。

在改造过程中,有人提出还原火车头和铁轨,但刘宇扬团队在一番考量后放弃了这个想法。与其做“假古董”,不如通过设计再现人们记忆中的铁路,他们把部分遮阳棚做成绿皮火车的拱形车顶形状,部分参照小火车站候车棚的设计,漫步于此,很容易让人想起火车入站的情景……

刘宇扬他们做得最“辛苦”的部分莫过于公园的墙和墙上的门。由于这片线性空间的两边分布着曹杨地区的11个小区,刘宇扬把公园的功能聚焦于“缝合社区”。通过收集居民意愿,设计团队制作了几类围墙——石饰面实墙、钢构围墙、门禁可通行的墙、半通透无门禁的墙……让刘宇扬团队欣喜的是,开放运维至今,接纳这个新型公园的居民越来越多,甚至还有邻近社区主动要求在半封闭的围栏上开一道门。

当人们漫步在这个融合文化、休闲、运动、生活多元一体,以上中下三层打造的多维立体空间中,不知不觉间和熙熙攘攘的车流共同组成了公园场景的一部分。

和百禧公园构筑的生活烟火气的点睛之笔不同,共和新路、蕰藻浜南岸的交运智慧湾“星空高线公园”则是一派“星河入人间”的景象。“星空高线公园”的前身是上海市装卸储运总公司码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老码头闲置、老仓库关闭,七个高达15米的巨大龙门吊依然静静矗立。

经过设计团队的一番改造,龙门吊和蜿蜒的挑空高架桥变成了“星空高线公园”的主体。从空中俯瞰,七个龙门吊分布位置酷似北斗七星。3D打印折叠桥、音乐喷泉广场、大提琴观景台、古琴湖等景观散布其中,通过龙门吊和高架桥连为一体。以点及面“串珠成链”的设计,配合夜幕下唯美的灯光、喷泉,沉寂多年的工业遗存,蜕变成年轻人心中浪漫告白的打卡地。

用好“高度”做文章

除了利用铁路遗迹、工业遗存的“高度”做锦绣文章,污水干管也能以高线公园、城市会客厅的面貌获得新生。

一头连着五角场大学路,一头连着建设中的新江湾钻石连廊的大创智绿轴,原本是一段绵延1300米的雨水污水合流干管。项目设计师张易文坦言:“污水管线上方区域不可建建筑物,对于沿线的开发主体而言,这里原本属于没有开发价值的边缘地带。”然而,沿途经过的都是杨浦区大创智生态圈的重要节点,改造势在必行。

为了制定改造方案,张易文所在msp设计团队现场调研了一个月,向沿线生活和工作的人发出了500多份问卷。社区居民希望增加停车空间和地面文娱设施,上班族则需要更多社交空间。为了尽可能满足各种人群的诉求,msp设计团队制定了生态共享的“线性森林”方案。

“绿轴沿线串联了多种业态,包括大型居住区、商务楼、学校、咖啡馆、餐馆等。建成后,绿轴将贯穿整个尚浦领世项目,打破原来各区域‘各自为政’的格局。来自不同社群、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将成为这个空间的使用者。”用张易文的话来说,其实,绿轴公园真正的“缔造者”正是沿线的居民、大学师生、企业和开发商。未来,他们中的很多人还会成为绿轴运营管理的参与者。

“高线公园的核心价值不只是‘高’这种形态,公众的参与更重要。”同济大学景观系教授刘悦来认为,线性空间就像城市里的“胶带”,它比腹地较大的区域更具有连接周边人群的黏性。而沪版高线公园之所以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关注,正是因为它们在人们心里有了“高度”和黏性。

事实上,上海在城市更新的“高度”上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从“第五立面”的楼顶花园,到桥下空间的艺术设计、开发利用,让周边更多居民、上班族享受空间带来的乐趣和美感,收获参与感、幸福感,设计师们的“立体思维”发挥得可圈可点。

未来,沪版高线公园还会再现“新物种”。据悉,嘉定区正依托远香湖“会客厅”及“一环三路”的打造,以及嘉定新城核心区的实际情况,研究景观高架步道在新城实施的可行性。

不只是沪版高线公园,那些围绕上海城市“高度”展开的创意和实践,将不断拓宽这座城市更新改造的维度,构筑起未来上海公共空间的立体化新格局。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