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可胜
秋分,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的第四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正阴阳适中,故昼夜无长短。”在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秋分是一对,都是太阳直射赤道。这两个节气都平分了季节,平分了阴阳,平分了昼夜,平分了寒暑。古人用“分”来命名,那是千金不易的。从平分了秋季这个意义来说,秋分才是真正的“中秋”——事实上最早的中秋节确实是在秋分。但节气是阳历,把阳历的秋分当中秋节,月亮就不能保证了。今年的秋分接近农历月末,只有一点点残月。所以,后来中秋节就移到了农历八月十五,这样保证了天上的那轮圆月,也才有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无限诗意。
与秋分、春分密切相关的一对节气是冬至、夏至,统称“至”,至,最、极致的意思,太阳分别直射南回归线和北回归线,这是太阳直射点所能达到的极致。这四个节气合称“两至两分”,是最早发现的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的骨架,一年四季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一刻也不曾停留。
每个节气都分三候。秋分第一候“雷始收声”,雷在春分节气感阳气发声,到秋分节气感阴气收声。到了冬天,打雷就很罕见了,“冬雷震震,夏雨雪”,用来赌咒发誓,表示不可能。第二候,“蛰虫坯户”,就是虫子开始用细泥在地底下提前筑巢过冬。“坯(pēi)”是细泥。“游豚吹浪江风恶,穴蚁坯封山雨深”,在漫长的优胜劣汰中,未雨绸缪是每个能存留下来的物种都具有的本能。第三候,“水始涸”。降雨减少,小型河道开始干涸。《庄子》有枯鱼涸辙的故事,比喻陷入困境。
节气和农耕的联系最为密切。节气的发明指导了农耕,农耕又验证、完善、传播了节气科学。如果说芒种凝聚了播种的辛劳,那秋分就见证了丰收的喜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时刻到了!那黄澄澄的稻子、麦子、玉米,是这个民族瓜瓞绵绵、生生不息的保障。“太平气象君知否,尽在丰年笑语中”“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一个“丰”字全是喜悦。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日之胜于春天,大概也因为丰收吧。范成大生动地记载了千年前的收获场景:“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连枷”,一种打麦子打豆子的竹制工具,我老家皖西南山区念lián-gai,仍在使用。黄梅戏是我们家乡的地方戏,最喜欢《牛郎织女》这段唱腔,“架上累累悬瓜果,风吹稻海荡金波。夜静犹闻人笑语,到底人间欢乐多”。现在,国家设置了中国农民丰收节,就是秋分这天。这个节日真的是民心所向、实至名归。
白露、秋分都是农历八月的节气,“八月桂花遍地开”,是这个季节的主角。满树星星点点的桂花,或金黄、或淡黄,不大而美,却小而香,弥漫在夜空,让人如痴如醉——连不喜欢步行的我,也忍不住要遛几个弯,不是为了健身,是为了桂花的香味。“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宋代第一才女李清照如此总结。百花之中,桂花是唯一兼具高贵、雅致、含蓄等特质的花。“十里荷花,三秋桂子”“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因为嫦娥奔月的美丽故事,写桂花的诗词,较之其他的花有更多的空灵和浪漫。还是宋代的大才女,朱淑真写道:“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是人香,是书香,还是花香,都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气息。
秋分前后,有一个重要的节日——重阳节。中国人认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九月初九”是两个阳数,就是重阳。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的习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现在是敬老节。对老人的关心程度,体现一个国家文明的水准。在丰收的日子里,扶老携幼,晴日赏菊,月夜闻桂——生活真的是如此美好,这才是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