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9日 星期四
精神迁徙的“元”始探险 在“元宇宙”中寻路“山水”
第12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2-09-24

精神迁徙的“元”始探险

金江波是中国从事新媒体艺术创作的先行者,不仅在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层面拥有革新经验,而且他“以前卫艺术实现社会介入”方式长期深入公共性与社会性研究创作的前沿,同时,更具鲜活性的是他不断地以艺术为工具去链接各个相关领域的跨界实验。

金江波巧妙地运用非常技术化的数字手段来模拟自然景观,这类数码艺术不仅巧妙地回避了西方的观念艺术中业已成型的那套阐释体系,而且以“逍遥游”式的中国宇宙观来表现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演绎出一种当代人与科技文明对于自然的重新编码。这种编码在消解西方的叙事同时又保留了前沿的技术痕迹,在注入东方的文化意味的同时又延续了照相术以来的视觉记忆,并共同构成了一种精致表达。

在金江波2012年创作的系列作品《涵》《魅》等,采用了多重曝光影像手法,不失东方古典主义品质,“山峰”“流云”“大地”“湖泊”组成了“气韵生动、高古清丽、内秀而凝重”的群像。东方的平面艺术是人文主观精神与自然风光的交融结合。同西方艺术直观描绘宏大典礼、史诗战争场面不同,中国艺术更将文人的气节与追求寄托于山水,只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似水,现实的场景更在曝光的“光影雾气”里实现了对心境的重塑。风景似故乡,故乡向明月;明月照心房,心房空敞亮。这是金江波对科技的把握极为生动的实验,更是因科技的革新丰富了他进一步还原内心追求的可能。

《元·逍遥》展览作品中,金江波的“逍遥游”系列作品一脉相承,同样关注到极富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人寄情之物“石”“山”“荷”,但如今他的步伐已迈过摄影的局限。伴随着多年来对新媒体艺术的倾注研究与创作实践,他笃信“逍遥游是一种信仰”,逍遥的最高境界是舒展生命之“元”。“这个经典的中国传统道家思想影响了两千年以来东方人内心的宇宙观。在走向未知元宇宙的路上,我突然意识到‘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这段话其实正在为我开启了一条未知的元宇宙的通道。”

仿佛一夜间,元宇宙突破了各行各业的壁垒,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概念。它不单单是一种技术的体现,而是多重科技成就的无限开放包容的平台。我们显然在面对高速发展的科技面前,仍不断地探寻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金江波善于使科技为艺术所用,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科技与艺术的关系,在他的实践里,科技的更迭始终离不开代代相传的“东方人文”精神内核,运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宇宙观为技术“拓荒”和精神“迁徙”留下向导。

《元·逍遥》展览便是集此辩证之成者,最为重要的是,金江波提出的“元·逍遥”概念,不能从一种符号化或标签化的解读将其视为最新的科技前沿和传统东方文化的有机结合。

在中国,最近一二十年间已经把那些旧有的景观全部重新改造了。于是,在元宇宙概念下,当我们需要重新去构建一种虚拟的城市景观、自然景观或者人文景观的时候,就不再会有废土式的底色。同时,中国在上一个电影电视文化盛行的时代,又不具有那种西方成熟的影视工业,把传统宗教、历史进行现代化商业改造的系统性成功经验,因此在本质上,我们的元宇宙可能更像是一代相对没有根基的新人,自发地截取各种所能接触到的文化碎片,来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时代概念。金江波这代当代艺术家在创作中代表性地表现出对于《山海经》,对于《逍遥游》,甚至对于《水经注》这一类中国文化资源的偏好,共同特点都是带有一种浓厚的类神话色彩的疏离感。如果说数字技术是一种现代化工具的话,那么他正同时用这种工具在做双重编码,既重新编码自己的人文记忆,又重新编码自然景观,这种编码与元宇宙是无缝衔接的。而在这种无缝衔接的基础上,他的作品带有科学、玄学两极相通意味的表述,金式逍遥超然物外,甚至是超然“宇宙”外,这种超然相较于《黑客帝国》的“红蓝药丸”那种直面世界真相后的挣扎、努力和幻灭感,天然更具有东方的哲学意味。

元宇宙的本质是什么?在突破性的、飞跃式的科技和生产力革命到来之前,在更模糊的互联网和物联网革命的尾声中,通过整合单元化的技术来形成推动力,延续经济增长点,提供文化生产和消费平台,孵化新的革命性技术胚胎,孕育未来可能性的行为。元宇宙不是未来,但它是未来的温床。显然,金江波的艺术,由外而内的转变,于每个有突破性的创作阶段,不断因外界的助力而获得自我的升华。崇高与虚无、现实与虚拟,优游其中,求已知与未知的两极,于平衡里得一刻,实乃逍遥。

卢缓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