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自来水,家里喝的水有保障了,地里的蔬菜瓜果也更好卖了!太感谢了!”一位南汇村民的话,道出了当时上海农村千家万户的心声。
1981年,在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部署下,上海设立市农村改水项目办公室,历经14年,上海农村改水工作交出完美答卷——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农村自来水化,改厕工作也在此基础上有序推进,使农村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发病率随之明显下降。
1981年,上海郊县人口约541万人,仅有119万人饮用自来水,其余约368万人饮用井水,更甚者有54万余人仍在饮用未经处理的河塘水,主要分布在南汇、奉贤、金山等县的沿海一带。井水多系浅层地下水,外来污染因素较多;沿海一带水质咸碱,易导致传染性疾病,全面开展农村改水工作刻不容缓。
1981年至1985年的数年间,上海农村改水正式跨入起步阶段,后明确了由市爱卫会办公室专管农村改水工作,并牵头成立“上海市农村改水技术指导组”,前往郊县进行调研和示范指导。技术指导组由市水利局、市地质局、市卫生防疫站、市自来水公司、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等多个部门组成。
作为农村改水工作的亲历者、参与者、实践者和推动者,原市供水处党委书记、教授级高工殷荣强也成了技术骨干。1984年,刚从同济大学毕业的殷荣强,接到的首项任务便是农村改水工作。报到翌日,即前往郊县,解决一个加药装置的技术问题,此后,殷荣强便结缘农村改水工作,一干就是十年。随着郊县相继成立农村改水项目办公室,市农村改水项目办公室着重将沿海防病地区列为改水重点。回忆起第一次去浦东北蔡水厂的场景,殷荣强仍历历在目:“公交车一乘就是两三个小时,我自带小板凳坐公交车,虽然艰苦,但一切都值得!”
1986年起的连续三年,农村改水工作均被市政府列为市实事工程。1989年,各区、县爱卫会主任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到了“七五”期末,宝山区已率先实现自来水化,嘉定、崇明、奉贤等县自来水普及率超过80%。全市建成乡级水厂159座,村级水厂347座,有69个乡、1882个村实现了自来水化,约236万人受益。
1990年7月,市政府将农村改水工作交由上海市公用事业管理局负责。1994年底,上海率先在全国实现农村自来水化,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1981年的22%提高到99%,累计完成新建409座乡村水厂,延伸市、县水厂管网数百公里,近3000个村全部用上自来水,受益人口551万余人。殷荣强自豪万分:“这是我们交出的一份惠民答卷,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和力量,也见证着每个人的奋斗与发展。”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吉双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