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玲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加强和改进工业和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后称《意见》),其中提出对青年科技人才加强支持力度,解决其后顾之忧。
揭榜挂帅,先解困忧。解决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从何处着手?《意见》明确,“引导和支持用人单位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解决青年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让他们安身、安心、安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部门和地方各层级都多措并举,储备、培养和使用了一批富有潜力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青年科学家对一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意义重大。我国在纳米科技、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合成生物学、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干细胞及转化研究等基础前沿类重点专项中,都专门设立了青年科学家项目。这次《意见》也提出,要“面向部属高校,部属科研院所等,每年选拔一批政治素质高、创新能力强、40周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组成工信青年科技服务团,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工作,助力产业链强链补链。”
要“揭榜挂帅”,要“赛马”,要青年科学家创新,那就要有宽松的创新环境,有积极的助力制度。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研人员中,4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比达80%以上。2016-2020年,科技部支持青年科学家项目共计235项,涉及国拨经费8.74亿元,平均支持强度372万元。资金的支持是必需的,但仅此不够。科学家往往经不起研究内容和考核指标的限制,除了给他们创造的自由,更要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越是成就高的学者或科学家,他们的专注度往往越集中。全部精力都放在科研上,对其他问题的关注度、解决力就会减弱。因此他们更需要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方面,得到保障。青年科研人员需要生活减负,要让他们挑大梁,就要为他们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这都是爱护青年科学家的题中应有之义。
引导和支持政产学研等各方力量,着力培养一支政治素质高、创新活力强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就要谨防工作中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谨防伤害青年科学家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对使用人才的相关主体,在评价机制上也应该有所考评。总之,当下对青年科技人才实施“托举”工程,“托举”二字,除了物质的支持,还需要精神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