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04日 星期二
老了也要爱 (中)
第23版:金色池塘 2022-10-24

老了也要爱 (中)

叶奇 摄

编者按:

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这句话用来形容老年人之间的友情很恰当。老人之间的友情,不仅是喝茶逛街、谈心下棋,更多的来自温情陪伴。老年人有自己的圈子和玩伴,他们更在乎细水长流的陪伴,也都很愿意在老友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友情这串音符,在夕阳下,是一首悠远的老歌,更是一份值得留存回味的温馨。

她有一个男闺蜜

文玉

唐姐有个男闺蜜,这是她亲口告诉我们的。“男闺蜜”这个词近年来挺流行,但年过六旬的唐姐有个被称为闺蜜的异性朋友,难免让人产生好奇心。

唐姐在家排行最小,从小到大生活中拿主意的事都由父母做主。等到二老去世,她居然觉得自己无论大事小事没一件事是拿得定主意的,用优柔寡断来形容她最恰当。她非常希望有人在关键时刻能来几句提醒,给点建议。每到这时,唐姐的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曾住在一条弄堂里的发小老李。年龄相仿的他俩,打小一起嬉戏玩闹,后来各自有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虽不像小时候那么亲密无间,但仍无话不说,丝毫不见隔阂。

说起这位闺蜜,唐姐直夸他人品靠谱。那年,唐姐想把老房子重新装修后入住,她请老李推荐靠得住的装修公司。老李却向唐姐提了个建议:一样要经历装修的辛苦,还不如趁退休前买一套商品房,新房装修时也不影响自己有个安身处,等入住新房后再把老房出租,以房养房,还能养老。

唐姐虽能贷款,但交了首付后她的存款已所剩无几,算来算去还差几十万元。她犹豫了许久才开口向老李借钱,而老李也确实解了她的燃眉之急。唐姐感谢老李的方案让她受益至今,不仅改善了居住条件,还成了“包租婆”,小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有句话唐姐常挂嘴边:友情深不深、铁不铁,向对方借钱便知真伪。话说得虽然偏激,可细想起来也有道理。唐姐从此认定了老李就是知心人,她欣赏他的坦坦荡荡,不会因为唐姐一次次“有困难找老李”而想着占便宜。唐姐和老李从发小到今天的友谊羡煞一干朋友。但凡男女闺蜜,在情感上是相互信任,相互支撑的,这与暧昧无关,却是生活中的润滑剂。

母亲和她的伙伴

张秀英

何家姆姆是老家邻居,和母亲有几十年的老交情,拆迁后还是和母亲做了邻居。一次脑梗后,姆姆右手右脚僵硬,走路不便了,常久坐在家闷闷不乐。母亲搬楼下住后,姆姆有了伴,只要拄着拐杖走几步,就能到母亲屋。有时,母亲也会陪她在外面场地上走走、练脚劲。现在姆姆可以不用拐杖走几十米了,姆姆很开心,常把感谢挂在嘴上,说:要谢谢老姐妹的陪伴。

顾家婶婶平时独居,她在乡下有一小块菜地,摘了菜总会送些来给母亲,青菜、萝卜、黄瓜、茄子、长豇豆、白扁豆,母亲来者不拒,炒来吃了。婶婶来了一落座,母亲就说青菜糯、扁豆香之类的赞美话,好像母亲是婶婶种的蔬菜的品尝师。婶婶笑嘻嘻地听完,然后说母亲做的圆子馅头有汤,鲜;说母亲裹的粽子肉大米糯,香;说母亲做的饺子、塌饼馅料多,赞。老姐妹你夸我、我夸你,夸赞声中,各自技艺长进了,情谊也更浓。

其实,母亲搬楼下住,起初我是反对的。父亲去世后,为照顾母亲,我让她搬上楼和我们一起住,我们承包了全部家务。可她住几天后就无精打采,不到半年,就说要回楼下的一室户住。我检讨自己哪里没做好,母亲却说住楼上与老姐妹来往不方便,尤其是何家姆姆腿脚不好,不能走楼梯。“可你们都是八十岁的老人了,串门、闲聊那么重要?”母亲见说不过我,就喊舅舅来说服我。

现在,母亲面色红润,走路步稳,说话中气十足,和那些婆婆婶婶们的走动是重要因素,于我而言,这也是个安慰。是的,老人有老人的圈子,老人的伙伴,老年朋友之间更在乎细水长流的陪伴,他们也都很愿意在朋友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老母亲喜欢她的圈子、她的伙伴,其他老人也是。

我们的快乐密码

胡玉梅

工作了三十多年,和所有职场人士一样盼着退休,而真的临近退休时,却莫名其妙有了惶恐和不安。那天,偶然和人事科张妹妹说起退休后的担忧,她说:姐,我把你拉进退休群,群里有很多你的好朋友,退休后你跟他们一起吧,保证不寂寞。于是,“666一家门”和“292小组”微信群迎来了我这个“小妹妹”,一片欢迎声中,我见到了一群退休后很少再见面的老同事。

每月中旬的周三晚上是“666一家门”雷打不动的聚会日子。现在我终于知道了群名的由来,原来“666”是某酒店的包房名字,那是大家固定的聚会场所,同时又含有“六六大顺”之意,且“六”是“乐”的谐音,表明我们是一群快乐的老朋友。“292小组”是另一个微信群,“292”是群主家的门牌号码,也是小组的活动地点,也会定期聚会、定期活动。群里成员最大的87岁,最小的也年已花甲。每月一次聚会,一群老同事像小朋友一样说个不停,聊过去谈往事,说小辈话未来,网上热点新闻,家中日常琐事,都是大家说不完的话题。我们都懂得一点养生保健,平均年龄74岁的16位老友个个精神矍铄。听说很多人退休后就不再买新衣做头发,而我们因为定期相聚,依然穿着得体、气质优雅。

转眼间离开工作岗位已经四年,除了做家务带孙辈,我还在老年大学学习唱歌跳舞弹琴,生活忙碌而充实。而老友的相伴,驱赶了孤独和寂寞,我相信,老友的情谊就像老酒,越陈越香,越久越醇。

“666”“292”这两串数字说出来并不神秘,写下来也不稀奇,却是我们的快乐密码,它就像一串音符,谱成一首悠远的老歌,在夕阳里浮现,那份温馨值得留存回味。

这一扇打开的门

谢根华

按照事先的承诺,徐芸给周医生转账6000元。很快,周医生回复:多了个“零”,转600元就行。

几个月前,疫情居家期间,母亲不慎跌伤了脚,徐芸为此急得团团转。通过微信求助,好友献计:请小区邻居帮帮忙。徐芸眼前一亮,查了市场价,开出5000元一个月,没回音,她马上再加1000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条微信跃入眼帘:我是同层201周医生,刚退休,可以帮忙。

徐芸从小跟父母一起居住的是一幢老公房,一梯4户,201在楼梯东面,203在西面。原来,老一辈邻居之间会相互照应,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邻居成了路人。多年前,周医生给人的印象是一张圆圆的、会笑的脸,现在走在路上,她都不一定认得出他。徐芸千谢万谢。没过多久,周医生就发来微信说,他去看了奶奶的脚,老年伤筋估计两到三周才能恢复。这套东西徐芸是了解的,马上承诺说:“不管两周还是三周,就按一个月算。”后来,徐芸从和母亲的通话中得知,周医生尽心尽力,每天准时送来三顿饭,还帮助她按摩,脚伤恢复得很快,母亲要她到时好好谢谢人家。徐芸告诉母亲,她心里有数。如今,母亲恢复如初,周医生这是什么意思呢?

周医生仿佛看出了她的心思,直截了当地说:“这个月,我和爱人加上奶奶,一共开销了1800元,平均每人600元。明白了吗?”“那事先讲好的……”徐芸为自己的小心眼脸红了。“当年,我家老人跌伤了,我们都要上班,奶奶不是常来帮忙吗?有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远亲不如近邻。后来长辈们老了,小辈不知为啥就不来往了。”“当时,我记得你送来一个老大的西瓜。”徐芸眼前突然展现一个温馨的画面。

“那你也送个西瓜过来呀!”周医生哈哈笑着说,“不要太大,我们两个退休老人吃不了多少的。”

在一尘不染的笑声中,徐芸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这一扇打开的门,亲近了一切……”

钢铁厂里的友情

劳士诚

他曾是我二十几年前的同事。那时,他在厂党办做宣传干事,我在车间做党支部书记。我们从“素不相识”到成为挚友,一直保持着深厚而淡泊的友情,是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那种。他称我为“老哥”,我呼他为“兄弟”。冶金行业的工作,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了解,那是既炼钢铁又炼人生的“大熔炉”,人生中真正的友情一定也是经过“冶炼”的。这种友情,相互感恩,相互支持。

有一年我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他为了做好“党建工作者的风采”和“党建工作在基层重要性”的宣传,多次下车间采访。从车间取景到“暗房”冲洗,几易其稿,仅仅是为了一张宣传照。其实不需要这么辛苦的,可他偏要把工作做到极致,他认为就像炼钢一样,达到一定火候才能炼出精品。事后我感谢他说:辛苦了。他只是淡然一笑:“这是我的工作。”那张照片至今我还保存着。他还说:“从小处做起、从大处着想,精益求精的精神才是我们工作的落脚点和保证。”

1996年我因故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他后来也调到了总厂宣传部工作。虽然“各奔东西”,但我们的联系从来没有因为“天各一方”而中断。我爱好文学,经常写些诗歌之类的发在朋友圈里,他时常会点赞,兄弟情抵万金,有一次他还帮忙联系单位的厂报发了一整版我的诗歌作品,真让我“感激涕零”。

“人走茶凉”是非常现实的事。哥俩虽不再“同喝一杯茶”了,但我们秉持“人走茶不凉”的理念,那“壶”钢铁情怀的“茶”至今还在我们心里热乎着。这就是钢铁人的秉性,也是我们的真情。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