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
金色的呼伦贝尔 和女儿做室友 朱光潜和《新科学》 心中常念老社长 四喜烤麸 养老院来了社工师
第13版:夜光杯 2022-11-18

养老院来了社工师

石路

“96岁的戚老太,子女把她从偏远的私人养老院转到这里。入院后,老人情绪反复出现波动,心理表现极度焦躁,几次吵着要回去、要回去!原来,她竟是想住差点的养老院,为儿子省点钱。”

“陈老伯来养老院后,一直闷闷不乐,问他为啥?了解后,是他在养老金和房产的支配上与子女沟通不畅形成心结。相互猜疑,使老人原本脆弱的心更感无助,以至于滑落到崩溃边缘。”

“这天,安老爹早起,他女儿要来看他。一番整理后,就等女儿来。见面彼此格外亲切,寒暄、交流,起初还算正常,可过会儿,老爹就冷不丁冒出‘你是谁?’‘你爸爸好吗?’令女儿哭笑不得,也使我很尴尬。”

一个上午,昔日机关的同事老袁正好到镇上办事,顺道来我办公室。我与老袁相识近20年,共事7年多。他退休后,现在小镇一家公办养老机构做老年社工。18年前,也许是有先见之明,他就考取了上海第一批社会工作师。现年72岁的他,中等个,身上永远比别人少穿一件,面色红润。经营养老院的公司早就属意他,就待他空下来,60岁开外的创始人志刚兄曾是市区的媒体人,来小镇做养老已十多年,眼光“老”到。

我对老袁说:“你做这个在行!”在职时,他一直做人的工作,是“老政工”。他说:“做养老,听起来时髦,其实不是那么简单,管吃喝就行,老人困惑事可多了!”话匣子一打开,他就与我分享了许多在养老院碰到的“这事那事”,就像开头的那些。

这几年,他配合院长及养老院管理层为许多老人排忧解难。每次查房,除了向老人嘘寒问暖,更多是观察老人表情,与他们多交流,从中了解老人们心中的苦恼事、揪心事。去年,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举办全市首届养老服务案例评选,老袁所在养老院选送的《养老院老人的一个心结在社工参与下成功化解》获评10个“上海市养老服务优秀案例”。

但是,老袁说,现在,养老院拥有专业社工师的仍然不多,自己属于“敢吃螃蟹的人”。在实践中,他也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工作者在现代养老服务体系里大有可为,依据需求可扮演老人心理危机干预者、认知障碍包容者、无助资源链接者等多重角色。

这天,我们就养老话题谈了很多。屋外一股寒意,然而听了老袁讲述,心头却升腾些许暖意。这次见面后,我和老袁不时通过微信、电话、文字等方式进行交流。养老是大事。谁人能不老?谁又能想象自己到老时是何种状态?社会需要更多的养老建设,其中,当然也包括优秀的专业社工师人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