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雁冰
上海昆剧团五班三代赓续传统,今朝在全本《牡丹亭》中完成浓墨重彩的一笔。11月19日、20日,全本《牡丹亭》在上海大剧院与观众首度见面。戴着《牡丹亭》的文创口罩,携一本柳枝元素的装订本节目册,购一本同步首发的《戴敦邦画说昆剧〈牡丹亭〉》,看戏,也是一次难得的传统文化生活体验。都说众口难调,《牡丹亭》却因其包罗万象,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喜好,真正在每个人心中都描绘出一座属于自己的牡丹亭。
在王仁杰先生整理的剧本基础上,全本《牡丹亭》导演郭小男重新进行了全本缩编工作,在原先35出的基础上,扩充了20出的内容,不改写一字,无一处闲章。“春香闹学”明着是春香闹,暗着是杜丽娘默许她代自己闹,封建礼教与“一生爱好是天然”的人性之间产生了明显的裂痕。
现代生活中,拒绝“恋爱脑”的理性言论比比皆是,杜丽娘这样纯粹的情感体验再难觅踪迹。汤显祖说:“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我们既然不可与死,亦不可复生,为何还要推崇杜丽娘的至情至性?我想,一方面是出于代偿心理,早已有一勇敢的深闺女子替我们这样活了一遍,好似自己也体验到了心动的滋味。另一方面,便是下本存在的意义,当我们看到杜丽娘所处的社会坐标,便会明白她为何“颜色如花”,却“命如一叶”。
下本的推出,将杜丽娘死而复生的圆满爱情化为了一出封建礼教扼杀人性的悲剧。全本的前半部分还在刻画两人的“姻缘之分”,后半部分就负责完成“发迹之期”。回生后,杜丽娘重新落入了巨大的隐忧之中,父亲杜宝拒不认这个女儿,皇权也需要借助可笑的照妖镜来验明人身。面对柳梦梅的求婚,杜丽娘说“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种种让人觉得不该出自她口的行为,其实源自她对这段情的合理性的诉求。柳梦梅在杜丽娘的激发下,完成了一个男人在古代的生命价值体系,完成了对杜丽娘成“人”后的身份认同,让唯美的故事之内,生发出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最大抗争。
满台演员,无一位不出彩。罗晨雪和胡维露饰演的这对佳偶自带“CP感”,与角色之间浑然天成。罗晨雪满满二八年华的少女感,立于台上便有至美的氛围。胡维露虽是演绎俗气书生,却一展女小生的清新俊逸,尤其她对于不同的笑声拿捏十分精准,不同层次的憨笑、痴笑、大笑与剧情配合得贴切,人物塑造得生动而立体。
可以说,全本《牡丹亭》的内涵是古典主义的,演出是表现主义的。整个舞台延续了戏曲写意的极简风,占据整个舞台的硕大转台将空间分隔,随着转动变幻出闺房、厅堂、花园、地府等多样的场景,台阶如水瀑般自然流动,无须传统的幕开幕合迁景,一切尽在无意间切换。整个舞台除了转台外再无他物,为演员的表演在立体维度上充分留白。
可以说,全本《牡丹亭》的内涵是古典主义的,演出是表现主义的。整个舞台延续了戏曲写意的极简风,占据整个舞台的硕大转台将空间分隔,随着转动变幻出闺房、厅堂、花园、地府等多样的场景,台阶如水瀑般自然流动,无须传统的幕开幕合迁景,一切尽在无意间切换。整个舞台除了转台外再无他物,为演员的表演在立体维度上充分留白。
当然,也有几处让我感受到了一点不满足。后方巨大的多媒体屏幕却未起到加分效果,风格不统一的现代化反而拖累了表演,尤其是大白光照在演员身上,如若此时拍摄剧照,背景几乎是漆黑一片。此外,配角如石道姑的口中偶会出现巡警来查户口之类的现代词汇,这样的台词虽然会带来“笑果”,却不能称得上必要。因为,全剧已经有多位“搞笑担当”,比如一口四川话的石道姑,又比如谭笑“一赶二”饰演大花神之外的杨婆,就连不苟言笑的陈最良也在得知杜夫人未死之后摔出一片笑声,演员的表演已足够生动有趣,足以抵挡艰涩台词带来的挑战,若是再娱乐化地抖包袱,容易跳戏。
在卷首与卷尾,全本《牡丹亭》引入了汤显祖为说书人,还原古人听话本的体验,尤其是下本谢幕时分,罗晨雪与胡维露携手向台上的汤显祖鞠躬致敬,让人动容,所有的演员站在转台上,随着乐声旋转至台前,又消失在幕后,已经忍不住期待下一次的见面。好梦值得做千百回,纵然会有醒来的时刻,又怎说那不是下一个梦的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