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古镇即景 与“顽疾”斗 减半 酒酿 唐英之瓷 象山,十分海鲜
第15版:夜光杯 2022-12-09

象山,十分海鲜

薛全荣

“蜃雨腥风骇浪前,高低曲折一城圆。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清代诗人陈秉元的诗勾画出了象山渔港古城的地理特征和文化特色。万象山海、千年渔村、百里银滩、十分海鲜、一曲渔光,游览象山,引人入胜的景色很多,我却对其中的“十分海鲜”情有独钟。

“十分海鲜”是指象山人的生活中海鲜无处不在,且是对海鲜品质的赞美。

到达象山的当天下午,在朋友阿助的陪同下,我们来到象山石浦海港古城。进入老街,拾级而上的两边是依山而建的建筑,一墙一门,一街一巷,一铺一廊诉说着古城的久远和沧桑,扑面而来的则是腥味浓郁却又诱惑十足的海鲜。一家名为“大吃一鲸”的海产品店,门口陈列着鳗鱼、黄鱼鲞、鱿鱼干、风干带鱼等海鲜干货。海风吹来,片片干海鲜传出阵阵鲜香。

在与脸色黝黑、长得福相的女店主交谈中获知,她的丈夫和儿子是捕鱼的,捕来的新鲜鱼获进入鱼市场售卖,卖剩的鱼获则腌制成干货。海鲜干货颇受游客青睐,生意一直不错。得知我们来自上海,她便用当地话说:“搿货场(这东西)上海人交关(非常)欢喜。”果然我们一行中的阿尧将她的风干带鱼全部收入囊中,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象着这令人垂涎、食之欲罢不能的美味。

翌日下午,我们参加了游艇捕鱼的海游项目。船行半小时后,船老大通知撒网。在游艇的船尾,两个船工放下了网口宽3米,网长约6米的拖网。游艇劈波斩浪向海的深处驶去。约一小时,船老大下令收网并让我们一同参与。渔网随着卷扬机缓缓收起,被拖上甲板,只见网内鱼虾跳动,银光闪闪,梅子鱼、梭子蟹、海鳗、皮皮虾、白鲳、米鱼等尽在网中。这些海鲜虽不是我们亲手捕捞,我们却有一种孩童般的喜悦和“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游艇靠码头后,我们满载这些捕获品直奔一家名为“名家名厨”的酒店,请店家为我们加工成菜品。我们大饱口福之际不禁赞美“如此海鲜只应象山有”。老板十分热情地为我们介绍起当地食用海鲜的趣事。他说:“女婿来到丈母娘家,丈母娘端出十六碗,十六数字吉利,十六碗阵仗隆重,更是象山人热情好客的代名词。”他还告诉我们,现在象山吃海鲜有春季十六碗、夏季十六碗、秋季十六碗和冬季十六碗。每季的十六碗是根据当季最有代表性、最具特色、最鲜美的海鲜品种而定,如5月的大黄鱼,10月的石斑鱼,12月的油鳗、牡蛎等。十六碗中,每碗鲜字当头且色香味形俱佳。

“到象山,不能不去‘老太婆面店’吃海鲜面。”阿助说。那天中午11时许,我们到面店时,已不得不在街沿上加座。面店没有固定菜单,由客人去厨房窗台的海鲜摊上各取所需,再由老太婆的丈夫老姚装配并报价格,领了牌号后回座位等,由服务员送上餐桌,流程传统老土却流畅高效。我点了九肚鱼、梅子鱼、蛏子、牡蛎及海虾。不一会儿,一碗大汤海鲜面上桌,只见汤清虾红菜绿鱼肥鲜香扑鼻,吃到嘴里,一种鲜美无比、爆棚的满足感油然而生。

趁一波客人离去的间隙,我与老太婆的儿子小姚聊了起来。他告诉我:“老太婆面店”的名字是妈妈周月英自己起的,已有32年历史,原来在城内的上进路,因生意火爆,小店不能满足客人的需要,4年前搬到了现在的地方。每天早上6点营业,海鲜面每天卖800至1000碗,卖完为止,一般在晚上8点左右打烊。我不禁问道:“客人近悦远来,生意如此兴旺,有何独到之处?”小姚说:“一是好味道源于好食材,妈妈为此每天凌晨4点就到海鲜市场挑选头茬最好的各色海鲜;二是海鲜品类由客人自己挑选组合,以‘百味对百客’,而非菜单式的‘千人一味’;三是海鲜面一碗一烧并由妈妈亲自掌勺,许多客人就是冲着‘老太婆’厨艺和口碑来的;四是总量控制,每天只卖800至1000碗,以免量多质降。”我又问道:“生意这么好为何不走开分店、连锁或加盟的时髦套路呢?”小姚十分认真地说:“我们已有家庭决议,一家人、一辈子、一件事、一碗面,做最好的海鲜面并开成百年老店。”小姚的一番话,让我幡然醒悟,为什么“老太婆面店”的海鲜面让人口口相传,且生意经久不衰,成功要诀在于坚持,重在始终如一。这对许多正在创业的人们不能不说是个很大的启发。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