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国庆
“往里走”三字,是许倬云先生新近著作书名的前半句,后半句是“安顿自己”。他年事已高,书中文字是请学生执的笔。休息日,我手捧书籍站在窗前,有个画面被秋日的光线勾勒了出来:90岁的许先生边想边说,执笔的学生边记边听。我往文字里走,如入其境,似闻其声。“往里走”,像是日常的引路和邀请;“安顿自己”,一如日常的愿望或嘱咐。
很直白,很温暖。想起年轻时出门,父母会在家门口、车路旁说一句话:“安顿好,来封信。”后来,我们自己经历过一次次“安顿”亦为人父母,送孩子上大学、出国门,临分别,总会拍拍他的肩膀说“安顿下来,来个信息”。细细玩味,把自个安顿好,有一份踏实、笃定在里边;希望亲人朋友在外好好地安顿,就会有浓浓牵挂和祝愿系在上面。
安顿的事,谁都会呢;要安顿,得往里走,谁又能不懂呢。大家都会、都懂的事,史学大家把它写成了书。许先生可是有深意的:我可以为这个世界哀怜,为这个世界痛苦,为这个世界半夜流泪,但我也为世间人性光辉的部分感觉欢喜且心存希望……他所希望的“往里走”,是说做人要努力往内心探索,不论做什么、遇到什么,都要让心安定,不糟蹋自己;人一辈子做的工作就是训练自己、教育自己。之中的“里”,是哲学层面的“心”和“脑”,主导人的心态,包括了感觉、知识、理解、反思、觉悟,甚至智慧的总和。放在数字化的语境里,就相当于一个大的数据库,处事也罢,观察也罢,讨论也罢,陈述也罢,能存储优化,看见周围事物的变化,感受变化对自身的影响,找准变化对自身影响最深的部分。于此习得更多的包容、慈悲、原谅和超越,就能一步步提升能力,提升人格。而这不是靠打坐、读经、数呼吸可以得到的,需要观察、学习、回收、内化。外在对人的影响越小,心就越安定。他把视野还拓展到“疫情之下,这个世界会好吗”,寄希望于人类经疫情学到经验,懂得互相帮助,懂得互相关心,懂得为彼此分忧,也彼此分享拥有的物质资源。许先生说:“我是中国人,我照着中国传统的解释,把这种心态、这种往内心的探求,称作‘往里走’”。
“安顿自己”讲己安,却远不止是一己之安,还要修己以安人。这样的“往里走,安顿自己”便超越日常,自成境界。许先生希望人们“修你自己,像修一棵树——剪掉树上的残枝枯叶,加水,加肥料,不断成长进步,这是修己;把‘修己’这一步完成了,接下来才有能力去‘安人’”。他认为“有大能力的人,可以做一件事情以安百姓。我们能够安周围的人、伸手能碰到的人、对面说话的人,就是安人了。就‘安人’而言,我们一生能安几个人呢?”
一个问号,满满人生。
当物理物质意义上的“往里走,安顿自己”没什么大问题时,精神意义上的“往里、安顿”,成了不太容易做到的事。简单七个字,丰盈的一句话。现实当中,身有归宿、一日三餐比较容易,放下行囊安顿下来也相对容易,心有所向、尽心而为之却不那么容易——快意与烦忧转换得很猛,喜欢和厌倦来去得很快,机会与风险交接得很急,清醒与迷茫跟得很紧,焦躁和愤怒走得很近,感动与遗忘发生得很迅速……我走在生活里头想到这一些,再来回味许先生说的七个字,就觉得更像是忠告。
许倬云先生的书是老友卡明推荐的,我当即网购来读。书里书外的情感与理性,也便往我心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