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读懂这34个名词背后的上海
第4版:上海两会/要闻 2023-01-11

读懂这34个名词背后的上海

潘高峰

读懂上海,有很多角度。今天,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龚正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无疑是最受关注的焦点。

大家肯定都想知道,上海走出疫情困境之后,将如何再启新程——会定立怎样的发展目标?如何继续发挥开路先锋、示范引领、突破攻坚作用?在持续提高劳动生产率、核心竞争力上,又将会取得哪些更大突破?

引人注目的是,今天的开幕式上,人大代表和列席会议的政协委员们拿到纸质版政府工作报告的同时,还拿到了一份8页纸的《政府工作报告参阅》,上面是34个与政府工作报告有关的名词解释。

翻阅这些名词解释,有些耳熟能详。比如“四个放在”“四大品牌”“四大功能”“五型经济”“沪伦通”“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等等。

有些却很陌生。比如“‘探索者’计划”“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出行即服务(MaaS)”“‘泛在可及’全方位服务体系”“双元制”“东、西两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等等。

读完这些名词解释,你不仅会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内容有更深认识,同时也会更加明白,上海何以成为上海。

比如,所谓“‘探索者’计划”,就是由政府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基础研究类科研计划,围绕产业发展中的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更好地支撑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

所谓“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就是依托具有基础研究优势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营造适合基础研究的“小环境”,加大力度推进原创性、引领性的科学研究。对纳入计划的重点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并在选题、科研组织、经费使用等方面赋予充分自主权。

上海对基础研究如此孜孜以求,只因科技创新是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当好排头兵和先行者的关键。唯有做透做实基础研究,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学研究,才能真正解决那些“卡脖子”的关键问题,在与全球顶尖城市的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上述两个计划,正是通过树立全链条观念,把基础研究阶段和创新加速阶段作为有机整体贯通起来。把握不同技术领域和不同阶段的创新规律,实施有针对性的加速政策支持。

类似的新名词还有很多很多,有的事关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有的服务于市民综合素质提升,有的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给这座城市的人们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新名词层出不穷,也意味着新探索从未停歇。这是上海的精神品格,更是上海的使命担当。

上海是一座光荣之城、奋斗之城、梦想之城、人民之城,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伟大时代赋予她光荣使命:先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和规律,生动演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光明前景……

这一切,都决定了上海的发展,绝不可能独善其身,也绝不可以独惠其身。必须始终把“四个放在”作为思考和谋划上海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跳出上海看上海、立足全国看上海、在服务全国中发展上海,以排头兵的姿态和先行者的担当,更好发挥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

读懂这一点,你就会明白,那一个个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新名词,是上海正在或者将要探索的新事物、新做法、新机制,是上海作为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和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地,必须有的作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