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伶
今年春节,泉州火了,因为一个小小的钟楼要敲响静止多年的新年钟声,涌动的人潮挤满了周围的马路,争相打卡这个地标,等待钟声与烟花共同编织的美丽画面。
上海的海关钟楼与泉州的钟楼截然两种风格,但它们都位居市中心,因为当初建造者的初衷是,希望城市中心高高矗立的大钟,能够让百姓知道时间。每当大钟整点鸣响时,没有手表的老百姓就知道自己该干啥了。
小时候,父亲常常用“带你去大自鸣钟”作为对我的奖赏,因为彼时那里热闹非凡,人山人海。其实,那就是一座高14米左右的钟塔,四周呈方形,每隔一刻钟就会叮咚自动报时,让人觉得很神奇。
读大学时去北京玩,才知道中国钟楼真正的样子。北京钟楼在老北京中轴线的北端点,元朝始建,悬挂的“大明永乐吉日”铸的大铜钟高7.02米,直径3.4米,重63吨,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量最重的古代铜钟,有“钟王”之称,在世界十大钟楼中也名列前茅。当年,也是旅游之必备打卡地。三十年之后的今日,却“门前冷落鞍马稀”。
去年9月我去了一趟西安,住宿在钟鼓楼附近。钟鼓楼的夜景美照是西安的标志性图片,西安地铁也以钟鼓楼为中心建造,四通八达,把热闹从地面延伸到了地下。我上钟楼时已近黄昏,游客除了我,只有一对躲在角落里卿卿我我的年轻恋人,非常落寞。西北角悬挂着一口大铁钟,是按照1:1比例打造的仿制品,真正的上过邮票的“唐景云钟”历经各种磨难已被收藏起来。
北京、西安的名钟主要以铜制成,因为喇叭形的铜钟声音外扩、洪亮悠远,传送很广。古代帝王对象征王权的大钟十分痴迷,钟越造越大,明代的巨型铜钟重量达数十吨,铸造工艺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而我,却喜欢接地气的泉州钟楼。
作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有很多历史遗产。去年秋天,我住在保护建筑的古城区特色民宿,露台上便可见泉州最著名的东塔、西塔,它们所在的开元寺,弘一法师住了很多年,千年古树的镇守让寺庙呈现恬静之幽美。
听说钟楼也是地标,便按民宿老板指引花两块钱坐上“小白车”去见识一下。
当车到了东、西街交叉口,我已看到对面中山路上一整排沿街骑楼,司机却说:“钟楼到了。”我还在诧异:“哪里啊?”司机指了指路中间一个不太起眼的建筑,很像上世纪70年代的交警亭——那种爬到楼上指挥公交的亭子。
我仔细一看,路口这个钟楼太窄小了,虽然高13.8米,却和印象中的高大伟岸挂不上钩。不过,这个由留英设计师设计的钟楼是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闽南风格,古朴、典雅,白色的楼体与红砖古厝和谐相映,独具特色。
两天后的晚饭时间,我从民宿的另一个方向往外觅美食,没想到百来米后,竟然看到了钟楼。原来,它就在步行街的尽头。夜晚的钟楼因为装上了节日灯,在夜幕下璀璨夺目,放射出迷人的光芒。各种车辆在钟楼下穿梭如流,进入各自轨道,匆匆又匆匆,谁也不曾对它多瞧两眼。
据说,1934年决定建造这座钟楼的县长,希望人们都能因此而守时,并非误传的赎罪。然而,它能保存下来却是因为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
随着时间的流逝,钟楼的功效在慢慢转变,除了这次春节的反常爆红,绝大多数时间,还是落寞地守护在最热闹的地方,审视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