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灏
那天上午九时左右,途经张园附近,耳闻张园已修缮一新,于是兴冲冲前往,想一睹新貌,可惜赶早了。徘徊在大门口,回忆起我与张园的一些渊源。
记得小时候,表兄弟的家就在张园对面的升平街。那时,我们都还读小学二三年级,表兄弟的爸爸是高级工程师,他每周日上午要给我们这些小孩讲些无线电方面的知识,教我们画各种收音机的线路图。我从西康路上的家走过去,每次都是从张园的泰兴路弄口进去,直穿到威海路上的弄堂出口。那时,张园给我的感觉就是上海的一条大弄堂,旁边有很多相互“通融”的小弄堂,四通八达,抄近路也很方便。如果在里面玩躲猫猫,那是肯定找不到人的。张园是整片的石库门房屋群,格局规整,每幢都住着七十二家房客。
十几年前,老妈患病卧床后,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在张园旁的公惠医院住院治疗。那时,我整日在医院里陪伴,早出晚归,中午的吃饭是个问题。妻子打听到张园里有街道办的老年食堂,便帮我在那里搭了个伙。
老年食堂设在“张园大客堂”,大客堂高大宽敞,底楼屋内摆着七八张老式的八仙桌和条凳,小黑板上写着一个星期的菜谱。工作人员都很热情,负责人忻老师在门边小桌旁点着名、画着圈,亲切地向来就餐的老人们打着招呼,据说她们都是志愿者。热气腾腾的饭菜用不锈钢餐盘盛着,两荤两素,另加一碗汤。有的老年人还带着餐盒,分一半带回去,晚上的饭也就能对付了。那时张园里的老年食堂,每餐收费六元钱,每逢星期四吃一次“吉祥馄饨”。街道里补贴着部分的费用,真正的价廉物美。很多老年人在用完餐后,围着八仙桌聊着天,下午,“大客堂”还有文艺活动,有评弹、唱歌,还有相声独脚戏。老人们孵着空调,看着演出,其乐融融。
记忆中,“张园”靠近威海路弄口那里有个大院子,有别于弄内成片的石库门建筑群,是幢西式建筑。院子的门口里面搭了个棚,是个皮匠摊。老皮匠养了一群猫咪,大大小小,跳上跃下,也蛮可爱的。
张园焕然一新了,还有我记忆中的烟火气吗?过几天,我一定要再去一趟,特别要到“张园大客堂”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