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宁
上海出品的电影《望道》正在热映,这部融革命历史题材和人物传记于一体的电影,创作精心,制作精良,画面精致。而纵观整部影片,多个雨场景独具匠心,给人印象尤为深刻。
下雨,是各类艺术作品都十分钟情的一种自然现象。雨和泪、雨和情,有着天然的联系。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等,现在看来,也都是很有画面感、镜头感的文字。诗人戴望舒写于近百年前的《雨巷》,哀婉浪漫,给后来的视觉艺术从业者许多启迪。电影中著名的下雨场面也很多。在名片《肖申克的救赎》中,当安迪挖通了那条原本以为毕生无望的隧道时,迎接他的是一场大雨,他在雨中无所顾忌地狂奔,张开双臂拥抱大雨,也拥抱着属于自己的自由。在电影《望道》中,下雨的场面特别多,有狂风暴雨,有凄风苦雨,也有绵绵细雨,主创将雨景恰到好处地和环境、情节、人物融合在了一起,更是与人的情感互相诱发和催化,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在电影《望道》中,下雨的场面特别多,有狂风暴雨,有凄风苦雨,也有绵绵细雨,主创将雨景恰到好处地和环境、情节、人物融合在了一起,同时更与人的情感互相诱发和催化,产生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影片的前半部发生在上海,江南本就多雨。1920年春的一个雨夜,陈望道带着刚刚译好的《共产党宣言》从老家回到上海,赶着给陈独秀送去。当他敲开了陈独秀的家门时,却被告知陈已休息,只得赶往附近的《星期评论》编辑部。雨中的石库门弄堂格外深幽,饰演陈望道的刘烨撑着一把油纸伞,独自走在弄堂里,眼神坚定,步子坚实,放有译稿的布包被他挂在胸口,足见对其珍视和保护。紧接着,陈独秀得知情况后也急急冒雨赶来,抢读新鲜译本,立即安排校阅……这场雨烘托出了《共产党宣言》中文版诞生时的环境和气氛。
另外的两场雨则更让人扎心。那是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工人纠察队队长杨阿龙被捕即将行刑,妻子林茵(吕星辰饰)抱着刚出生的儿子赶去想见他最后一面。这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影片不断出现林茵踩在泥水里的脚和杨阿龙在刑场上的蒙太奇镜头。最终杨阿龙为了心中的信念慷慨就义。当枪声传来,大雨倾泻,年轻的母亲瘫倒在地,在紧闭的黑色大门前,而襁褓中的孩子也发出了哇哇的哭声,让人痛彻心扉。
几乎是同时,陈望道前去质问戴季陶,痛斥他调转枪口,屠杀共产党人。戴季陶无言以对,他乘车驶过陈望道身边,也只是从车窗里默默瞥了一眼。雨水,将陈望道的头发和衣服打得透湿,却也无法浇灭他如火山爆发的怒火。最后,找不到答案的陈望道痛苦地倒在消防栓旁。这时,蔡慕晖(文咏珊饰)跑来,紧紧抱住了他,四目相对,泪水与雨水流在了一起……这是共渡难关的相守,也是大爱无言的承诺。两人的感情在雨中得以升华。
在影片后半部分也有一场雨,那是在抗战时期的重庆。为重建被日军炸毁的新闻馆,陈望道带着一群学生,拿着募捐箱,在山城的大街小巷挨家挨户劝捐。这时,天上下着小雨,淅淅沥沥。望道先生已经年过半百,一身长衫的他鬓发染霜,仍为了真理和信念在坚守。因操劳过度,他在雨中倒下了。但他还是希望学生做“真相的报道者、真理的捍卫者、黑夜的追光者”。他的这种坚守,在那个时代的风雨中,是多么可贵啊!
值得一提的是,诸多雨中场景,和影片整体用光相得益彰,体现了导演的审美取向,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这样一部讲述上世纪上半叶中国有识之士“追望大道”的影片,厚重、沉郁是其应有的风格。而雨天阴云密布,景物亮度间隔小,拍摄的影调通常为暗调或者中间调。《望道》片中,大部分为蓝绿冷色调,更凸显了追光者的形象。而雨天场景的色调与影片的色彩基调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整体。
离开影院,一个个雨场景,在脑海中依然挥之不去。雨这一意象,在影片中也是一种象征。滂沱大雨象征着旧中国风雨飘摇,但一代代进步知识分子风雨兼程,前仆后继,上下求索,最终拨云见日,换来了一个光明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