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杰
朋友转来一则视频,展示了一组某省美术联考中的素描低分卷。截屏已示(见左图)。
看评论区各抒己见更是有意思:
“都是毕加索啊!”
“离艺术很近,离艺考很远。”
“我看挺好,有天赋,技术有时会妨碍天赋,不要太偏向技术,画得与照片一样有意义吗?死胡同。”
“你傻呀,是基础啊,毕加索小时候也画素描!”
“直接毕加索不更好吗?基础浪费时间!”
“看评论感觉像是回到了当年巴黎美术学院学院派与印象派大战的现场。”
……
我做过阅卷评委,对这样的美术考卷并不陌生。说实话,我既欣赏那些素描基本功扎实的考卷,也挺喜欢某些犟头倔脑画不像的考卷。套用一句名言:画得像的考卷都是相似的,画不像的考卷各有各的不像。
艺术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艺术没有万古不变、四海皆准的标准。非但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艺术有不同的标准;在不同流派风格,不同艺术理念的范畴里,艺术标准也是不同的。别说用董源、巨然、李成、范宽的宋代标准去对标八大,就算用同时代的“四王”标准,乃至同样野逸派石涛的标准对标八大山人,八大山人也要落选。更别说用达·芬奇、卡拉瓦乔、伦勃朗的标准来套了。
农耕时代的艺术也有风格理念导致的标准冲突,但这种冲突从来没有像现代社会那么激烈和频繁。因为当今世界,艺术已经相互交融,没有谁可以像过去那样“纯血”(仔细研究,古代也不“纯血”)。许许多多的风格,许许多多的标准,才形成百花齐放的艺术大花园。一种养植法不可能适用于一切植物——艺术也是如此。
但现在的美术联考只有一个标准,虽然今天世界的艺术风格和理念空前多样。如果八大山人和梵·高参加美术联考,大概率会被淘汰于美院校门外。
当然,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像吴冠中先生说的具有“野草精神”,就算没有考进美院,以后也挤不进主流美术圈,但他依然有顽强的生存能力和超凡的探索突破能力,也可能最终抵达艺术的彼岸,登上艺术史的凌烟阁。但更大概率却是被生活压垮和被无情淘汰。对此吴冠中先生也是清楚的,否则他不会再三强调艺术是殉道者的道路。
我依然期待以后美术学院招考可以有多个标准,以适应时代对艺术多样化的要求。尤其对那些非常执着且有个性的艺术学子,更应该看他长期对艺术作出的努力以及天赋条件,而不是仅仅看可以通过几个月紧急培训就能基本达标的应试作品。不止一次听说朋友的孩子将自己自幼画过的画,参加过的艺术活动,做成集子,投送国际著名艺术学院被录取,没有联考。
创造力、想象力、感知力和探索能力,将是今后艺术学子乃至艺术家更重要的“基本功”。用怎样的方法和标准来录取美术考生?是时候认真思考并大胆探索尝试了。
想当年,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美术学院——上海美专草创,靠的是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敏感,对民族振兴的责任和无所畏惧的勇气。今天,我们依然需要这种敏感、责任和勇气,来推动中国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召唤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