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01日 星期一
绿葡萄 结缘陈香梅 明亮的葫芦 母亲的“面衣” 跟着贝多芬、莫扎特一起歌唱 牛肉面的乡愁
第11版:夜光杯 2023-05-15

母亲的“面衣”

龚寄托

人到了一定年龄容易怀旧,每当妻子端上一碗飘着缕缕清香的白米粥,伴着绵软香甜的“面衣”,配上一个荷包蛋,我心里总会升腾起一股美滋滋的感觉。对我而言,与其说面衣里有着那股打小就喜爱的香甜可口的味儿,倒不如说它寄托了我对母亲的无限思念。

面衣是宝山北部农家旧时最喜爱的一种面制食品,即面饼的一种。或许是面饼自身像衣服那样很薄的缘故,故被家乡人称为面衣。

面衣制作简便,只需将面粉调成浆糊状,然后在烧热的干锅内倒上少许食油,再将糊状的面浆倒入锅内,并用锅铲慢慢摊煎而成。可根据食用者的口味,在出锅前添加些许白糖、红糖,等糖溶化后,脆甜可口,香气扑鼻。因为我喜欢食咸的,所以母亲在摊面衣时,加上一点酱油,再掺杂些许红糖,咸中带甜,甜咸相宜,别有风味。

我出生于有着“金罗店”之称的古镇农家,家中姐弟三人,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由于要供我上学,所以原本拮据的家庭生活相对艰难。而在母亲看来,生活再清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尤其是上学读书的孩子,说什么也得让他吃饱吃好,当然吃好的标准就是限于家庭条件允许范围。于是,母亲想方设法,时不时地为我摊上一块面衣。常记得孩提时的我,一边喝着香稠的江南白米粥,一边大口咬嚼着还冒着热气的甜咸适宜的面衣,或许这就是那个年代孩童的幸福感。

有几次隔夜贪玩,早上迷迷瞪瞪的我,迟迟才起床,眼看上学时间紧促,母亲就将包好的面衣放进我的书包。

母亲犹如一把伞,有她老人家为儿女们遮风挡雨,再苦再难,这个家总是暖暖的。

母亲虽不识字,但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而且粗通简单的中医医理,故而村里人稍有头疼脑热的,总喜欢找她老人家,一经她手,刮一刮,捏一捏,拔一拔,嗨!还真有些意想不到的小效果。更使我佩服的是,她能让一块小小的面衣也发挥出治病的效果来。

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家,也许早起受了凉,肚子有点疼。母亲二话没说,从宅后的自留田里割上一把新鲜韭菜,三下两下捣散之后,搅拌在面粉中,不一会儿,带有浓浓韭菜香味的面衣出锅了。只见母亲取下一小块,趁热敷在我的肚脐上,其余部分叫我吃下。说真的,敷贴加食用,不一会儿,我肚子暖暖的,舒服多了。

几度春秋,几经风雨,母亲的面衣,多少年一路风雨相伴,至今依然是我人生历程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