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8日 星期三
金山蟠桃复合栽培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在电脑中模拟建造一座音乐厅 一张丝毯几十万,她还是“穷厂长”
第3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3-06-10

在电脑中模拟建造一座音乐厅

申城将建立保护建筑“数字孪生体”

今天是第十八个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从“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级部门联合主会场活动中获悉,申城探索通过优秀历史建筑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推进优秀历史建筑全生命周期保护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修缮时“原始图纸没有了”

上海音乐厅建成于1930年3月,标志性正面门楼上部采用两根半圆形古典圆壁柱和两根四分之一古典圆壁柱,形成三开间壁龛和3扇圆拱形窗,上方配以浮雕装饰和雕花屋檐,整座建筑典雅大气。近百年来,建筑与音乐的和谐交融使其成为海派文化和中西文化传承的亲历者。2019年上海音乐厅正式启动整体修缮工程,2020年7月完工,完好地保留了音乐厅原貌。

“修缮时,我们碰到的最大困难是,很多老建筑的原始图纸没有了,原始材料和工艺也找不到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图纸,还原了工艺,多年后换一批人来修缮又要重新考证和分析。”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谷志旺回忆道,他们自主研发了“基于5G+BIM的历史建筑全生命期数字孪生平台”,将搜集的历史资料,包括图纸、工艺、材料等信息进行数字化,相当于在电脑中模拟建造一座一模一样的上海音乐厅,未来,修缮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在平台调取数据资料。这也是国内第一个保护建筑的数字孪生体。

上海音乐厅观众厅穹顶形制精美、构造复杂,为文物重点特色保护部件,历经近百年使用,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此,修缮人员对穹顶安全性进行数值分析,并对应性布置动态监测传感器,对穹顶全生命周期运营状态实时监测。“我们在建筑重要部位安装的上百个传感器,并将数据第一时间上传至历史建筑全生命期数字孪生平台。”谷志旺介绍,他们可以随时掌握历史建筑的健康状况,并且可以通过数据库中的材料配方和工艺方法,快速、精准地对历史建筑的各类问题进行修缮。

除了上海音乐厅,上海还在武康大楼、兰心大戏院建筑修缮时试点建立了数字孪生体。

探索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

“上海一直注重优秀历史建筑精细化管理和活化利用,将强化科技赋能,推动数字转型。”市住建委副主任、市房管局局长王桢表示,上海正在探索通过优秀历史建筑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建设,将全市1058处优秀历史建筑的数字化测绘成果、智能化监测设备应用、年度调查评估结果分析等集成,推进优秀历史建筑全生命周期保护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

“未来,保护建筑都有了数字孪生体,犹如被赋予‘大脑’,变成一个有温度的、可感知的生命体。”华建数创(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嘉军介绍,目前,上海多部门、企业联合探索“1+3+N”新模式,即建立一个数字孪生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数字化技术,实现系统与数据的融合;三个终端,数字孪生大屏、网页端中屏、微信端小屏,大屏指挥、中屏管理、小屏执行,三屏联动实现运维工作的精益化管理;N个应用,通过各类智慧应用为管理、用户提供更丰富和个性化的服务。

与此同时,上海还将持续保护修缮,提升区域风貌。以调查评估结论为基础,形成修缮建议清单,逐步建立轮修、督修和通报制度,提升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水平;推动黄浦区南昌路、虹口区山阴路、徐汇区市音乐学院、杨浦区杨树浦路670号水厂等区域整体修缮项目,结合功能更新、活化利用,重现历史风貌。

传承“最上海”的城市文脉,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记者从市房管局获悉,上海开发“行走上海”App,部分建筑推出全景漫游,让市民身临其境了解优秀历史建筑的前世今生、建筑特色和人文故事;汇编《都市遗韵—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实录》《保护修缮工程设计与施工示范项目成果汇编》等,展示近年来上海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的成果;举办上海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通过专家讲座、图文资料展示、修缮工艺展示结合免费开放历史建筑,组织游览路线等动静结合的方式,让市民群众乐享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本报记者 杨玉红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