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琳
在都市,在乡野,打卡新文化地标,赴一次诗词之旅,古地探秘,体验农活,应对旅游计划泡汤,在亲子阅读中共同成长……快乐夏日,创意度过。今起请看一组《不一样的暑假》。——编者
看到小琴师妹的朋友圈推荐,火速下单了《昆虫印象》和《我与童年的对谈》。放暑假了,在没课的下午窝在沙发上爽爽地看完,一支铅笔勾勾画画,看得很快但又舍不得一下子读完。
一抬头,余晖落尽,窗外的秦岭山脉变成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的蓝色。
真是美好的下午。
想起自己小学时,非常喜爱抓蚂蚱,逮蜻蜓。也忽然想到,我的孩子路上见到一只毛毛虫都吓得一哆嗦,速速往后退一步,赶紧绕开。
自然的、真实的世界,最为丰饶,但现在的孩子常常视而不见。所以,我热衷在周末带孩子到公园去,到能想到的自然中去。可是当然,这些仍不是完全的自然,带着人工修缮的美好,工工整整,漂漂亮亮,干干净净,也有一点像小朋友玩过家家,有一点像真实生活,而又不是。
他背着昆虫盒和捕捉器,带着昆虫图鉴卡片走到草地中,但从没抓住任何一只他特别喜欢的螳螂。偶飞进家里的小瓢虫,他珍视至极,把瓢虫放在一块他喜欢的冰糖上面。哈哈,新一代的小朋友,他们和自然之间,还是少了一个自然的连接。
我看到金波先生的照片太动容了,他眼里的爱意闪着纯粹的光。他说:“现在是夏天了,山野里已经有你熟悉的朋友了:那蚱蜢,那蝉,那蜻蜓,那蝴蝶……你可以去告诉它们:你在这个世界上,从冬到春到夏,一直在歌唱。”
我被这段话和这张照片击中了,是那种踏踏实实的好,有一些些重量地落到心里,长出很多遐思和满足。
钱理群先生将金波先生的语言概括为“俗白中的精致”,真是不能再准确了。经过了喜爱华丽辞藻的青春期和前几年热衷丰富情节故事炸弹的阅读偏好,现在越来越喜欢这平实、真挚、美好的文字。
《昆虫印象》里的文章,今天我读一段,孩子读一段,时不时我们俩再讨论一下,说起他了解的昆虫和动物的习性,真是美好至极。我知道,他对昆虫的所有知识都来自各种百科全书。可他煞有介事给我介绍,再配合金波先生的文章,也莫名感到充满童趣。
亲子阅读从来不是对孩子的单方面奉献和付出,我们有点无聊的大人应该更有收获吧。和孩子一起,像一个引子,让我们回到童年去,想想自己的小时候,像是和那久远时光里小时候的自己挥手。或许小时候的自己怎么也无法想到,多年以后的这样一个下午,自己怎么就成了那个给小朋友讲故事的大人了呢?
记得自己做跨文化文献研究的时候,看到中西方时间观的差异,深深认同。西方认为时间是线性的,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像射出去的箭,一路狂奔。而我们中国人从来都是崇尚圆形的、循环的时间观,所以我们说“子子孙孙无穷尽”,我们说“终点也是起点”,我们说“四季轮回”,我们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而现在的自己呢,在中年回望童年,再远望老年,好像在徘徊踟蹰,带着犹豫和怅惘,还有很多害怕。可现在忽然觉得也没关系呀,时间这个圆,我们总是不停行走在其中的一个小小的动点。
在钱理群先生和金波先生的对谈里,我又一次体认了这循环往复的时间,他们谈树、谈昆虫、谈自己童年在旷野的玩耍,带着洞察人生的睿智,但更多的仍是赤子之心。像金波先生说的,生命的走向不一定是衰老,而是成长。
暑假伊始,看完这两本书,我更大的收获也许是,我没那么怕老了。也很想带着小朋友再无数次走进旷野,跟他一起去看威风的绿色大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