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其国
一个人成就某项事情,多不乏偶然因素,所谓契机即指此现象。比如被文学评论界称为“结构现实主义大师”的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如果不是在他未满16岁那年,进入坐落在秘鲁首都利马的《新闻报道》社工作三个月,他是否会与文学结缘,并成为知名世界的作家,还真不可知。
略萨初进报社接受的第一个任务,是奉命采写一篇“报道巴西新任大使递交国书的情况”的消息。略萨后来回忆道:“那一夜,我大概没有睡觉,一直等着我那变成铅字的消息。”翌晨,他等不及赶到报社,先去家附近报亭买了份当天的《新闻报道》。看到自己写的消息稿见报,他兴奋地喊道:“我是个记者啦!”
半个月后,主管问略萨,治安版编辑病了,你是否愿意过去接替?略萨知道“报导重大犯罪行为和事实”的治安版是《新闻报道》最吸引读者的版面之一,他欣然表示愿意。就是这一选择,略萨走近了被他称为“地狱里的公民”的治安版创办者也是主管贝塞里塔,并师从他经历了一段“那个时期的冒险生活”,且“也为能够加入这支队伍感到自豪”。所谓“地狱”是指贝塞里塔的工作要与利马“最坏的歹徒和利马黑社会中最凶狠的罪犯”打交道;而“公民”是指贝塞里塔“是个不知疲倦的劳动者,他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没有节制的狂热和专注”。总之,略萨跟随贝塞里塔工作,更多地看到了利马社会的另一面:恐怖、残酷、卑鄙。
多年后略萨说,他“有点怀念那个因为在贝塞里塔指挥下工作才得以窥见的地下世界”。显然,这“窥见”的过程对略萨来说,不啻是一种社会观察及无意识的“创作元素”积累。所以三个月后为了继续读书,他感叹离开《新闻报道》社“那份冒险的工作”和“那有文学味道的东西以及我遇到的那些好友而感到非常难过”。略萨日后那部轰动拉美的“爆炸文学”代表作长篇小说《胡利娅姨妈与作家》,里面写到的毒龙般的社会,多侧面描绘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秘鲁的社会情状,这其中诸多“创作元素”,就来自略萨当年的“窥见”。
不过就创作而言,给予略萨更多重要影响的,当属比他大五岁的治安版同事卡洛斯·内伊。在略萨的印象中,内伊“既敏感又聪明,他对文学怀着巨大的爱,文学对他来说,的确意味着是某种比他为之全部献身的新闻要更深刻和集中的东西”。略萨也因此视内伊为自己的“文学引路人”。当时内伊已发表过诗歌,他会给略萨朗诵诗歌、介绍作品,还送给略萨一本法国著名哲学家、作家萨特的中篇小说集《墙》。略萨说:“从这本书开始,我就同萨特的作品和思想建立了一种对我的爱好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关系。”略萨还感谢内伊让他了解了此前“一直不知道的在那个广阔的世界里存在着的作家和作品”,并使他领略到“文学的丰富多彩”。
当时略萨认定并期待“卡洛斯·内伊总会在什么时候出版一部向世人展示他那巨大才华的诗集”。但结果却因内伊“缺乏信心”,被“悲观主义情绪”笼罩,最后失去进取心,在躺平中虚掷了时光。倒是走进《新闻报道》社的略萨,日后在文坛大放异彩。可见契机确实青睐有准备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