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28日 星期一
促大学生就业  需“多向奔赴” “五五购物节”交出成绩单 出梅入伏,诗话江南,这些“天气名词”从哪来
第3版:上海新闻 2023-07-13

出梅入伏,诗话江南,这些“天气名词”从哪来

今年,上海在同一天出梅入伏。“江南梅雨季,道是无晴却有晴”“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梅雨和三伏是古人诗文中的“常客”。那么,这些“文化底蕴”十足的天气现象,在当今有着怎样的科学标准?

梅雨又叫霉雨

广义上,梅雨是指初夏时节从中国江淮流域到韩国、日本一带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在我国,梅雨主要分布在江淮流域,即西自湖北宜昌,东至华东沿海,南端以南岭以北的28°N为界,北抵淮河沿线34°N一带,涉及上海、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多省(直辖市)。每年,国家气候中心会依据国标《梅雨监测指标》开展梅雨实时监测业务。梅雨监测区域分为江南区、长江中下游区、江淮区三个,上海属于长江中下游区。这些区域何时入梅、何时出梅,都有相应的判定标准。

梅雨出现的时节,正值江南梅子成熟期,“梅雨”便因此得名。梅雨季天气时雨时晴,闷热难耐,家中器物容易发霉,民间亦称之为“霉雨”。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韩国称之为“Changma”,就是“长毛”的意思;日本称之为“Biau”,与“霉雨”一脉相承。

“未曾染梅雨,不算到江南”。古时候,江南文人墨客的诗句里,最爱描述的场景之一就是梅雨。如,杜甫笔下的“南京犀浦道,四月熟黄梅。湛湛长江去,冥冥细雨来”,白居易诗中的“帆开青草湖中去,衣湿黄梅雨里行”。

梅雨在江南、江淮区域与人相伴上千年,融入了多情江南的诸多情绪。梅雨是古时民间总结天气现象经验给出的“定义”,是对时令和体感的概括。随着气象科学的发展,如今它有了明确的表述——梅雨是东亚夏季风向北阶段性推进的独特产物,是东亚地区独有的天气气候现象,梅雨季也是我国季风性降水最为显著的季节。

雨带由南向北

其实,从小满节气开始,南海夏季风通常已经爆发,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涌入,我国南方雨水开始增多,暴雨过程频繁,我国主汛期也就拉开序幕。在汛期,季风带来的水汽和副热带高压共同配合,将我国主雨带由南向北推进。

4月上旬,华南前汛期奏响我国汛期序曲。进入小满节气之后,降水进入鼎盛时期,南海夏季风爆发,沿副高外围给华南带来一场又一场降雨。随着端午临近,华南人民热衷于龙舟赛,这一时期的降雨也被叫作“龙舟水”。

6月上中旬,副高通常会出现第一次北抬,将雨带向北推移至长江流域,江淮梅雨上场,也是我国主汛期最为人熟知的降雨季。

7月中下旬,副高继续北抬,华北、东北地区进入“七下八上”多雨季。

9月,副高西伸,冷暖空气交汇的主战场转移到华西,绵绵华西秋雨拉开大幕。

所以,我国整个4月至9月雨季期间的降水量约占全年总量的70%,这些雨不仅灌满了江河湖泊,也滋养草木生长,润泽万物。

出梅同日入伏

7月11日,申城告别梅雨,拉开今年长达40天的三伏天大幕。出梅日撞上入伏日,这是个巧合:今年出梅日比常年平均出梅日早了两天,而入伏日又恰为本世纪最早。

“伏”是我国传统历法中24节气之外的杂节气,它标志着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因此有“热在三伏”的说法。“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三伏天”的计算方式,由夏至、立秋节气日期,以及天干地支纪日配合确定。俗语说:“夏至三庚便数伏”,意思就是,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开始,而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开始。伏天大多始于7月中旬,但每年的天数并不确定,每年的入伏日期也不一样。一般说来,头伏、末伏固定为10天,而中伏有时10天(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有时20天(夏至到立秋间有5个庚日时)。因此,三伏天就有30天和40天两个版本。

今年伏天来得特别早又特别长,那会不会特别热?其实,“40天加长版”伏天很常见,三伏天和实际天气并无关联,只不过,古人将高温频频出现的时段定义成了“三伏天”,所以这期间确实更容易出现高温天气。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