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工业上楼”让“寸土”生“寸金” 下一个十年,路向何方? 10年中国之旅,比计划中更精彩
第4版:要闻 2023-09-21

10年中国之旅,比计划中更精彩

康华特 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本报记者 徐程 摄

“2013年,我来到上海自贸区工作,本来只想待3年,没想到一住就是10年。亲历上海自贸区飞速发展的这10年,成为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段体验。”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康华特来自意大利,在他的办公室里,一份装裱精致、庆祝十年的集体签名摆放在窗前,仿佛诉说着精彩纷呈的十年自贸区故事。

一家人结缘上海

说起和上海的“情缘”,康华特回忆起10年前一个偶然的决定。“2012年,我想换个地方体验不同的生活方式。此前我曾来过两次中国,对这里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和妻子一商量,她也正好有这样的想法,两人不谋而合。”

心动不如行动。正好博莱科集团有一个中国总经理的职位在招聘,康华特马上应聘,妻子也很快在上海同济大学找到了适合的岗位。于是,夫妻俩带着当时才1个月大的儿子,开启了“中国奇妙之旅”。

康华特所在的公司——意大利博莱科集团,是一家医疗保健集团,专门生产用于诊断成像的造影剂和相关医疗设备,全球收入超过18亿欧元,拥有约3700名员工。“博莱科集团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在中国大陆设立了公司。2001年,博莱科与信谊成立了制药产品合资公司,在浦东建设了工厂,并于2016年成为管理医疗器械业务的直接子公司。在上海,我们始终扎根浦东金桥,日长夜大。”他介绍,今年6月,意大利总部董事会经过多次考察研究,决定追加1.9亿元人民币的投资,扩大金桥工厂的规模,尤其是加大对研发中心的投资力度。新工厂将是集团在全球最现代化的工厂,不仅将为中国消费者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医疗服务,还将成为集团发展亚太研发和业务的重要途径。

搭上发展快车道

康华特性格开朗随和,同事们亲切地叫他“老康”。问到中文名的由来,他指着办公室里悬挂的一幅“藏头诗”书法作品说,这是一位中国朋友写给他的:“康年迎高朋,华堂摆珍馐。特作将进酒,佳酿家解忧。”他很喜欢自己的中文名,因为既有中国元素,又与他从事的医疗健康产业相契合。

康华特到上海的那年,适逢上海自贸区成立,公司业务也搭上了“快车道”。“过去的30年里,中国的医疗体系发展迅猛。我们公司借助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更是如虎添翼。”比方说,在上海自贸区,生物医药产业是重点发展产业之一,这里集聚了很多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人才。同时,上海自贸区的通关贸易便利化举措,也让原料和产品的进出变得更为高效。

盼更多关注创新

10年来,康华特的中国之旅比计划中更精彩。除了收获事业高光时刻,假期里全家人的脚步更是遍及中国大好河山,“除了西藏和青海,其他都去过了”。康华特的儿子今年正好10岁,现在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甚至还能来上几句上海话。在他看来,中国人和意大利人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都非常注重家庭亲情、友情;都喜欢美食,喜欢在餐桌上谈业务,在轻松氛围中增加了谈成生意的可能,还结交了不少好朋友。

谈到对上海自贸区的期许,康华特说,除了希望有更多政策支持外,还希望政府更多地关注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因为很多创新点是从中小企业爆发出来的,上海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对制药行业的研发弥足珍贵。“最近,我们决定建立一个小型的研发中心,打算放在浦东的一个孵化器里做,因为这里的创新基因活跃。”

同时,他也希望加大对绿色经济的支持,比如安装屋顶光伏、生产绿色能源等,这是全球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相信我们的未来不仅是‘在中国,为中国’,也是‘在中国,为世界’。”

本报记者 宋宁华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