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国内首创五十英尺集装箱铁路多联快车始发 境外不是法外 上海首次“登顶”全球电竞之都 整牙前,搞清错颌畸形是牙性还是骨性
第6版:上海新闻 2023-09-21

整牙前,搞清错颌畸形是牙性还是骨性

图为王旭东副院长(左) 奚荣佩 摄

每个想要靠牙齿正畸获得良好面形的人,都逃不过一个问题:你的错颌畸形属于牙性还是骨性?

牙齿不齐的情况有很多,如“地包天”、开颌、深覆合、龅牙、偏颌、牙齿拥挤等,同样是不齐,为什么别人正畸就行,医生却告诉你:你要正畸+正颌?昨天是全国爱牙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著名正颌专家王旭东教授为大家揭秘“堪比换头”的正畸正颌联合治疗。

正畸没用?从源头解决“骨性问题”

20岁的小白“地包天”严重,自卑的她拍照会下意识挡住下巴。“我想要改变面形,能不能不开刀?”王旭东看完她的病史资料,摇了摇头:“你的反颌是骨性的,正畸效果有限,正颌才能从源头解决。”

“手术可以让我变美吗?”面对提问,王旭东告诉她,正颌手术并非为了单纯改善面形,而是治疗行为,以重建恢复咬合关系为主,同时最大程度地改善美观。

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一般包括术前正畸、正颌外科手术、术后正畸三个部分。“术前正畸的目的是为了去除牙代偿,把骨性问题暴露出来,这个阶段可能会更丑,牙齿咬合更差,不过这反而是利于手术的。”王旭东说,正畸后进行正颌手术,解决骨头问题,术中需截开上下颌骨,按预先设计好的方案摆正位置再进行复位固定,重建正常的咬合关系和功能,最后再进行术后正畸,精细调整。

当骨骼问题解决后,软组织随之改变,容貌也会有变化。所以,正颌不是整容,但是它还解决了颌骨发育的问题,改善了功能,同时提升了颜值。

王旭东的患者大多是年轻人,22岁的小茹牙齿不齐,嘴突,开唇露齿。王旭东表示,小茹嘴突的原因是下颌发育不全,也就是下颌骨性后缩。结合正畸和正颌医生的判断,建议小茹进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2年多的治疗期后,小茹脱胎换骨,“现在拍照不会再遮遮掩掩了”!

术前正畸越完善,正颌效果会越好

“想要解决牙齿排列不齐、错颌、畸形等问题,首先要确定自己的问题是牙性还是骨性。”王旭东说,简单理解就是正畸动牙齿,正颌动骨头。联合治疗是针对骨性牙颌面畸形问题常用的治疗方案,需要正畸科与口腔颌面外科共同合作完成。

“大部分治疗流程为术前正畸—正颌—术后正畸,如果规范随访治疗,通常需要2年的时间,情况复杂的话时间会更久。”王旭东说,近几年逐渐发展的手术先行模式,因可快速改变面型而更符合患者期望。但把传统的三段式压缩为两段式,更考验医生的水平,且这种方案不是人人适合。只有那些牙齿排列没有太大问题的骨性错颌可以直接手术,术后再进行完善的正畸治疗。需要提醒的是,一定要在正畸和正颌医生联诊后,才决定能否优先手术。

在门诊,很多患者或家属会问,能否先做正畸看看,效果不好再选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王旭东坦言,门诊也的确遇到了不少这样尝试过的患者。“有的在青少年时期就发现了骨性畸形,在外院做了正畸,花费大量金钱和精力,却没有效果,只能重新做方案。”单纯的正畸治疗和正畸正合联合治疗的治疗方案不同,做过掩饰性正畸的,如果现在考虑做正颌手术,也就意味着曾经的矫正作废,一切从头再来。

“正确且规范的方案很重要。”王旭东说,那些天生的、严重的错颌问题,别轻易尝试“掩饰性治疗”。移动牙齿而不动骨,即使牙齿能够勉强咬上,对于骨性畸形带来的外形美观改善有限;另一方面,牙齿的移动是有限的,如果不管骨头而“硬拉”牙齿,很可能影响患者的咬合功能。

数字化技术让正颌手术更精准

上海九院口腔颅颌面科收治了国内最多的颌面畸形患者,有的则是被当地医生推荐而来,点名要找王旭东教授。对待自己的专业,王旭东精益求精,在他的电脑和手机里,有许多组前后对比的容颜,每个人都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在数字化应用的加持下,近年来正畸正颌联合治疗领域也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王旭东教授团队较早就完成了国内首例数字化正颌手术。此后,其团队还通过3D金属打印技术发展了“截骨—固定—定位一体化接骨板系统”,通过在颌骨目标位上直接生成完全贴合骨表面的内固定钛板,更加精准地实施手术,这个系统获得了国家专利授权。

2016年,王旭东团队提出了“数字化正颌外科流程”,将手术模拟、术后预测和多学科治疗相结合,使正颌与正畸医生对手术方案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方便制定更优化的方案。目前,已可以利用相关软件建立高精度的三维模型,实现牙齿、颌骨、颜面软组织的整合,模拟治疗过程,重建治疗结果,从而有效辅助临床诊断和方案制定。数字化导板的设计,增加了手术的精确度,大大减少手术误差。

“现在,我们可以把模型展现给患者看,告诉他未来的骨骼是这样。希望在模型中加入软组织的整合,可以让患者直接看到未来自己的脸。”王旭东说。不过,让患者术前就知道术后是什么样子,不仅仅是医学上的事情,还要有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的参与,目前九院已联合多家单位成立了“口腔颌面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重点研究这个课题。

本报记者 左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