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3日 星期日
明起诺贝尔奖科学奖项揭晓 理性看待“秋冻”  勿恋“酒配咖啡” 广告
第5版:综合新闻/广告 2023-10-01

明起诺贝尔奖科学奖项揭晓

年度科学高光时刻来了

本报讯(记者 郜阳)年度诺贝尔奖科学奖项将于北京时间明天傍晚起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将于北京时间10月2日17时30分公布,物理学奖和化学奖得主分别于3日和4日的17时45分揭晓。

有人在25岁那年,就与物理学家父亲一起把诺奖带回家;有人年过半百,却还未拐入最终让他成为“人生赢家”的研究领域。有的成果一经发表就引发轰动,次年即引来诺奖青睐;有的研究却苦等半个多世纪,才等到金光闪闪的奖牌……在诺奖122年的历史上,三大科学类奖项总共诞生636位得主,其中4位“梅开二度”。

去年,瑞典科学家帕博因在“人类演化以及已灭绝的人类基因组研究”方面的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阿斯佩、克劳泽和塞林格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以表彰他们在量子信息科学方面的贡献;贝尔托西、梅尔达尔、夏普莱斯荣膺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点击化学和生物正交化学领域的贡献。

可以说,120年来,诺贝尔科学奖项作为全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最高荣誉,几乎囊括20世纪以来最具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代表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趋势。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莱维特认为,获得诺奖需要具备“五要素”:具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不存在明显的官僚主义;以小型团队(五人左右)为宜;来自同侪的强大压力;没有等级观念。莱维特表示:“我曾经工作过的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是一个不大的研究所,但却出了28位诺奖得主……事实上,很多诺奖成果都是科学家最富创造力的青年时期完成的。”

不过,通往诺贝尔奖的道路,却越来越漫长。现在,几乎有一半的获奖者从做出值得诺贝尔奖的发现到获奖要等待20多年。三大科学奖中,化学奖的“诺贝尔奖滞后期”最长,以过去十年的获奖者来统计,“滞后期”平均值为30年,而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滞后期”略短,也有26年。20世纪上半叶,30多岁的诺奖得主比比皆是,而现在却闻所未闻。

对于首个公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来说,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引文桂冠奖近日公布——自2002年以来,该奖项的获得者中有71位获得诺奖,很多人在摘得诺奖多年前就获得引文桂冠奖。今年获得引文桂冠奖的CAR-T疗法先驱朱恩和萨德莱恩,他们能否获得诺贝尔奖的垂青,值得期待!同样有“诺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也在9月下旬揭晓,其中今年的拉斯克基础医学奖授予能够预测蛋白质三维结构的革命性技术——AlphaFold的开发者。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对睡眠/唤醒周期的遗传学和生理学研究等也在“排队候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