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在进博追梦,在中国创业 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 亲诚惠容  合作共赢 神舟十七号明发射 上海书城焕新重开 担负使命提振信心凝聚人心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东方之约”精彩不断“进博朋友”持续扩容
第1版:一版要闻 2023-10-25
牢记总书记嘱托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凝心铸魂,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薪火相传,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

●守正创新,壮大主流舆论声音

●有声有色,持续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一个民族要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不能没有正确思想指引。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举旗定向,振聋发聩。

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格局中,上海地位特殊、作用独特。总书记一直以来十分关心上海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亲自为上海擘画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亲自为上海提炼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对上海一系列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委始终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高扬旗帜、守正创新,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城市软实力显著提升、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基本建成。

新征程上,上海要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科学指引。市委书记陈吉宁指出,要坚定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领航定向,把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宏伟蓝图细化为施工图、转化为实景画。市委强调,要着力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和阐释,全面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快打造文化自信自强“上海样本”。

(下转第2版)(上接第1版)

凝心铸魂,广泛传播党的创新理论

古人曾经说过:“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夺也。”上海始终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加强党的理论武装的重中之重,全力打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园地、研究高地、传播基地,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浦江两岸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018年3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成立,是中央批准成立的首批10家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之一。2019年3月,研究中心在全国率先发布《新时代新思想新战略研究丛书》,讲清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背后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2021年7月,国内首家省级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上海市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成立,形成“一体两翼”、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

党的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上海的思想传播工作就跟进一步。党的二十大闭幕后,上海迅速构建起以市委讲师团为引领的“1+16+X”宣讲工作体系,全市各级党委中心组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鲜明主线。至今年9月,上海已组建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队伍1700多支,累计宣讲约3.3万场次,直接受众近270万人次。

为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上海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不断创新宣传理念和方法。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老百姓心里有杆秤,我们把老百姓放在心中,老百姓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中”“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党的二十大开幕当天,《解放日报》推出30个版“百姓话思想”特刊,用老百姓的身边事、平实话,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今年9月,东方卫视电视理论节目《这就是中国》迎来第200期。播出近五年,节目抓住年轻人的所思所想,在各种观点、立场激荡交锋中树立起鲜明的舆论导向,在抖音平台拥有粉丝184.6万,在海外覆盖196个国家和地区逾12亿人次受众。

现在,学习传播党的理论思想已在上海蔚然成风。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杨浦滨江人人屋党群服务站,鼓励老党员、全国劳模黄宝妹多向年轻人讲一讲,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今年92岁的黄宝妹仍活跃在宣讲一线,不仅是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成员,还成了B站“老杨树宣讲汇”直播间的主播,以亲身经历向年轻观众讲述党和国家走过的峥嵘岁月。普陀区动员了20余位红色故事传播志愿者,开展“寻访红色记忆 走进工人学校”等百姓故事汇系列12期,开办“听党话跟党走,微宣讲入百家”专题宣讲会80余场。

通过“大思政课”建设,党的理论思想在上海年轻人心中生根发芽。2022年秋季学期起,上海面向全市高校本专科生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锦绣中国”“中国智慧”等百余门“中国系列”课程不断升级,广受欢迎。

薪火相传,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

2007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习近平把上海城市精神提炼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2018年,他又用“开放、创新、包容”来概括“上海最鲜明的品格”。

既有千年江南文化的浸润,又有近代以来中西交汇的海派文化,上海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地和工人运动发祥地,612处红色地标、30余处中共中央早期在沪机关旧址遗址,让红色文化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

上海牢记总书记的叮嘱,“把这些丰富的红色资源作为主题教育的生动教材,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2021年6月,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展品数量由原先的278件增至1168件,一街之隔的中共一大会址完成保护修缮。上海全面启动实施“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和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成果斐然——

《上海市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实施,在全国率先将这些红色精神瑰宝纳入法治化治理轨道;

《战上海》《革命者》《火种:中国共产党从这里走来》《中国共产党建设史》等一批红色读物获得多项殊荣和重点推介;

启动《“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第二批上海市红色资源普查课题调研正在开展。

“年轻观众已不满足打卡式参观、走一遍式听讲解,他们希望上海的红色故事能以更创新的方式呈现和传播。”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共一大纪念馆宣教部主任杨宇说。2021年6月,全国首个红色文化资源信息应用平台上海“红途”正式上线。人们通过手机就能查看全市数以千计的精品展陈、讲座课程、体验线路等各类优质学习资源,实名注册用户已超500万,总点击达数亿次。

上海的城市精神品格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是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鲜明特色,也是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这股力量薪火相传,不仅体现在邹碧华、钟扬、于漪等一批先锋模范身上,也深深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

“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叮嘱志愿者:垃圾综合处理需要全民参与,我关注着这件事,希望上海抓实办好。今年5月,志愿者们又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他在信中说:“得知经过这几年的宣传推动,垃圾分类在你们那里取得新的成效,居民文明程度提高了,社区环境更美了,我很欣慰。”

“读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我们的心里暖乎乎的。这让我们全体参与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倍感温暖、深受鼓舞。”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安丘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雷国兴表示,“我们将按总书记的要求,继续发挥志愿者在基层治理中的独特作用。”

如今在上海各街道乡镇,热心公益的市民随处可见。据统计,“上海志愿者”网站和小程序已发布志愿服务项目58万多个,注册志愿者超600万人。近五年,上海又有3人获全国道德模范、17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03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

守正创新,壮大主流舆论声音

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第一财经推出《激荡四十年》《40年改革征程再思考》等报道;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家国70载》见微知著;建党百年之际,解放日报推出“信仰之路”大型主题报道,近百名记者分28路赴全国各地采访,产出文字报道逾50万字、视频近百个,全面展示一个百年大党的伟大精神谱系……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凝聚力和向心力。上海广大新闻工作者始终牢记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在重要时刻发出嘹亮声音、壮大主流舆论已成上海新闻战线的行动自觉。

今年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上海媒体迅速行动,开设主题教育报道专题和“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专栏,至8月底已发布主题教育报道9000余篇,仅自有平台总阅读量就超过4亿次。

“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上海媒体坚持守正创新,“主力军挺进主战场”,大力推进媒体融合转型,让网上主旋律更响亮、正能量更充沛。今年,上海报业集团又启动融媒工作室赋能计划,培养锻炼多个特色鲜明、能独立运作且以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工作室。上海广播电视台百视TV深度挖掘垂类创新业务,App平均月度活跃用户超600万。

2021年4月,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与新民晚报社联合采制的百集融媒体产品《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首发,首集短视频的叙述者柯文思在最后用不太标准的上海话说,“我爱上海”。作为曾获得奥斯卡奖的英国导演,柯文思如今定居上海,以他的视角把这里的故事讲给西方观众听。

5年来,上海国际传播能力持续加强,主流媒体的外宣影响力不断扩大,推出《老外讲故事·海外员工看中国》《一个都不能少——长卷寻宝》等现象级外宣融媒体产品。不久前召开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文汇报制作的融媒体产品被外交部发言人转发至Facebook,外交部发言人办公室官方视频号、抖音、微博、B站同步推送。新闻事实核查项目“澎湃明查”在海外社交媒体发声,580多篇稿件阅读量近6亿次,出海舆论斗争能力不断增强。

越来越多中华文化从上海走向世界,面向国际主流社会传播中国形象。今年4月,总部位于上海的阅文集团旗下起点中文网收到一位日本读者来信,信写给《天启预报》作者风月,整整4页全部用汉字手写。截至2022年底,起点国际版已上线约2900部中国网络文学的翻译作品,培养海外网络作家约34万名,网文出海吸引约1.7亿访问用户。

有声有色,持续擦亮上海文化品牌

国庆长假,美琪大戏院迎来一批专程赶来欣赏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外地观众。有人被当年央视春晚选段《晨光曲》惊艳,特地来沪观演,又被主人公的家国情怀打动。2018年底该剧在上海试演以来,不仅收获多个奖项,还在上海开启数轮驻演和全国巡演。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持续擦亮的“上海文化”品牌,让这座人文之城更具魅力。刚刚开幕的第二十二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超400场演展活动打造“艺术的盛会,人民大众的节日”。迈入而立之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近450部中外电影吸引全球影迷齐聚上海。今年上海书展云集全国350余家出版社18万余种精品图书,销售额较2019年增长41.47%。

理辩则气直,气直则辞盛,辞盛则文工。近年来,上海出品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功勋》《大江大河》《千里江山图》等21部作品连续入选“五个一工程”奖;国家级出版奖项获得数量名列全国前茅;《长安三万里》《孤注一掷》等上海出品电影票房讨论均成现象级。

文化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上海坚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在全国率先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美术馆、剧场、创意机构和优秀历史建筑、风貌保护街区交错群集,中心城区10分钟、郊区15分钟的公共文化圈基本形成。各类文化设施星罗棋布,重大文化节展赛事活动、丰富文艺展演资源不断。

徐汇区围绕“海派寻源、百年教育、艺术西岸、可阅读的建筑”等主题,推出18条人文修身行走路线,市民一边漫步于历史风貌之中,一边感受城市的人文气息。松江区打造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获得参观艺术展览、观看文艺演出、借阅图书等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2022年上海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约占全市GDP的13%,高品质文化内容正在赋能城市经济。

“上海文化”品牌三年行动计划和“上海文创50条”等系列措施,激励大批文化企业发展。出版、影视、演艺、艺术品、动漫游戏等传统产业之外,资讯服务平台、内容孵化机构、数字创意营销等新兴领域也迸发市场活力。

上海企业米哈游出品的游戏《原神》深受海内外玩家喜爱。2022年1月,由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杨扬演唱的《神女劈观·唤情》,在游戏中刚一发布便火爆出圈,让众多年轻人和海外玩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5年来,上海文艺工作者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创作出一批深受各国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反映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上海博物馆推出的“何以中国”系列展览,通过全国考古成果让中外观众看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希望世界更好地通过上海这个窗口认识和研究中国;中国的故事与文化在这里更好地向世界传播。”肯尼亚卡拉蒂纳大学讲师秦肯说。

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上海将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演绎上海精彩,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

简工博 王闲乐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