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梦里水乡(摄影) 摩梭人的“披巾” 何日蟋蟀归 保安老岑 小荤大素 夜色象形
第13版:夜光杯 2023-10-26

摩梭人的“披巾”

陈甬沪

摩梭语“盘树吧”(谐音),泛指披巾、围巾、头巾等,它与头饰、金边衣、百褶裙相映衬,是摩梭女子服饰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天与阿七独支玛的聊天,不仅对披巾的艺术性有了新认识,也对摩梭人披巾“非遗”的传承价值有了新认知。

眼前的阿七独支玛正在制作一方披巾,但见梭子在她手中飞舞,面前的机杼上,经纬交织、纵横交错、点面交集,慢慢地显出了图案和花样,五彩缤纷。阿七独支玛告诉我,传统的“盘树吧”由火草和麻线合织而成,这种织造工艺比较独特,一梭为麻线,一缕为火草线,相互交织“显山露水”。

她的儿子阿七尼玛次尔说,“盘树吧”给摩梭族群带来人文之美,比如材质、式样、色彩与地域、环境、诉求等和谐合拍。火草线山上野生就地取材后,摩梭人将植物上的白色绒毛晾晒干捻成线,制成独特的麻布火草线,厚薄细疏自如。而火草线与麻线的组合,质色上自然白净;质地上韧劲绵柔,质感上冬暖夏凉。据说这种材质还兼具消炎功效,因此被摩梭人视为佳品。

披巾“申遗”成功,阿七独支玛被授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她是村里第一个上过中学的女性,当年她梦想多多,或升学或打工,但摩梭族群家庭传统的责任感,让她辛勤地支撑起十多口人的大家庭。生活艰辛而困苦,有文化又能干的她,萌生了开发摩梭传统手工织品的想法。其实,从开始种麻割麻、扯火草捻线,再到布线织网、编织成料,几十道工序,做一件成品要花上很长时间。凭借着从小耳濡目染母亲和其他老人的纺织技艺,对传统的麻线工序进行分析总结,从而能完整地将摩梭人纺织编织技能进行技术化改造,并以自己的名字“阿七独支玛”申请到了注册商标权。

一位日本游客慕名而来,带回一批织品并将其中两件在福冈市博物馆进行陈列,这更增加了阿七独支玛让“非遗”产品走出大山、走出泸沽湖、走向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的信心。

有需求就有呼应,有创作就有引流。阿七独支玛在儿子创设的“非遗工坊”落户,从组织村里68户16名妇女参与织品生产加工起步,找到了适合摩梭女性的发展路径。农忙时各忙各的,农闲时聚合集中,培训辅导分工派单,按标准加工,然后统一销售。现从事手工编织的范围扩展到泸沽湖边上的四川地区,1000多名女性人均月收入增加了500至3000元不等。

阿七独支玛用披巾改写了姐妹们的命运。披巾,也让每一个追求美丽的女性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魅力。这或许也是阿七独支玛的披巾在“非遗传承”中行稳致远的法宝。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