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1日 星期二
意犹未尽  来年相见 科学家要站出来 年轻人要冲出来
第9版:第六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2023-11-08
莫比乌斯论坛上,六十余位科学家反思如何重塑科学与公众的关系

科学家要站出来 年轻人要冲出来

莫比乌斯论坛现场 本报记者 陶磊 摄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危险趋势:“科学认知”和“公众认知”正在日渐背离。今天上午,围绕“重塑科学教育,推动未来变革”展开的莫比乌斯论坛充满思辨和论辩的星光,包括16位诺奖得主在内的60余位全球顶尖科学家都在积极反思:如今的科学教育与科学传播方式,是否依然能够将真正的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公众,并帮助人类更好地应对共同危机。

科学教育要消除人们对新技术的“质疑”

“相信科学”原本早已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共识,然而,信息爆炸时代所暴露的全新问题是:未经甄别和严谨求证的虚假信息,披着科学的外衣充斥在生活之中。它们会导致人们逐渐丧失理性辨别的能力,并与科学断裂、脱节。这也正是科学教育变得尤为重要的原因: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的求真精神,都有赖于此。而现在迫切需要重塑的对象,也包括科学教育本身。

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重塑全社会的科学教育,科学家要挺身而出。科学教育,除了要做科学知识的普及,更关键是要消除人们对新技术的“质疑”,与此同时,千万不要惧怕“被怀疑”。许多新兴的科学也不一定是百分百正确,怀疑精神本身就是科学探索的重要部分。

此外,数字时代,善用新媒体来做科学教育或许是最佳的选择之一。

■迪尔克·格尔利希(2022年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

当一个新的技术诞生,出现质疑之声是很正常的事,有时候往往和公众缺乏科学素养和政治决策“缺位”有关。尤其是当面对基因编辑、气候变化、疫苗促进健康等议题时,科学教育至关重要,需要向公众和决策者作出解释,让他们了解这样的新技术到底会产生哪些深层次的影响。

■本·费林加(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首先,要教会年轻人思辨。其次,搭建起青年平台,推动跨学科、跨地区的交流。无论是地域还是学科,科学教育都不该是孤立主题的教育,而应该互联互通,让学生了解真实世界的不同维度。此外,要保持好奇心,并把好奇心不断传承下去。

■约翰·哈迪(2016年生命科学突破奖得主):

K12的科学课程并不多,所以孩子们对科学理解甚少。应该将科学课程融入现有的学科教育,设置相应的课程、配备设施。我也想鼓励我们的学生成为年幼孩子们的老师,帮助他们分清主观意见和客观事实,了解科学问题的探究过程。

■布鲁斯·阿尔伯茨(2016年拉斯克奖医学特别成就奖得主):

有人曾做过实验,让5岁的孩子用科学方法区分什么是真正的种子,什么是像种子的土壤或灰尘,让他们观察自己所认为的“种子”如何成长。12岁的孩子,则可以解决更高级的科学问题。如果孩子们能在受教育期间,接触成百上千的科学问题,学会思考,对家庭、工作和社会都大有裨益。

■拉吉·雷迪(1994年图灵奖得主):

事实随时可在互联网上找到,学会科学的思考方式,形成自己的探索技能,才能应对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

■琳妮·马奎特(2021年沃尔夫医学奖得主):

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教育家长的好机会。孩子受教育的同时,也向家长展示实验是什么样的,科学是什么样的。

■兰迪·谢克曼(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回顾成长,很多科学家都是科学教育的受益者,应该更主动回馈,让更多年轻人获得好的科学教育。科学家不仅要教博士和博士后,还应该给本科生上课,带领他们领略伟大科学是如何被发现的。

数据共享、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助力变革

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世界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科学对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但是,面临新的挑战,科学和科学家可以怎么做,才能引领人类文明和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变革?顶尖科学家们认为,科学究竟如何发挥作用,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在莫比乌斯环的无限碰撞中,科学家们不约而同提到了:数据共享、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关键词。

■巴里·马歇尔(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科学会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有时候会遇到公众怀疑带来的阻碍。这和信息不够公开透明有很大关系。因此,互联互通尤为重要。比如,大流行病发生时,如果政府能够将疫苗、患病率等数据共享、开放给公众,以消除公众的疑虑,将更有利于科技助力社会进步和改善。

此外,要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支持。申请科研经费来兑现研究的创意和想法,是支撑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这对年轻科学家来说并非易事。IT、工科领域更容易有创新迭代,正是因为一旦研究者拥有了一些小数据,他们就能快速进行小试错,但这样的创新推进在医学、农业领域会慢很多,经费审批往往较慢,导致创新想法付诸试验的过程非常冗长,也让研究者非常沮丧。如果优化经费申请流程,那么就能鼓励青年科学家快速提出创意和想法,加快创新迭代的速度。

■罗尼·格鲁德(南丹麦大学丹麦深渊研究中心主任):

科学家在社会变革中作出了贡献,尤其是为决策者起到了科学的引领。科学家发挥的作用尽管有限,但是适时指引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因此,科学家要主动站出来。一方面,可以利用一些出版机构、互联网平台,推动科学技术的传播。另一方面,除了要保证公开发表的论文有严谨的学术性、充分的同行评审外,如何重新赋权学术机构来“主宰”刊发过程很重要,不能把主导权全都交给出版机构。

■杨培东(2015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

展望未来,化学家要承担更多任务,基于地球丰富元素来发明绿色催化剂、开发更绿色工艺。当基础的科学突破在实验室发生,需要积极与产业和政府合作,将其转化为真正令社会获益的技术。

■卡尔·巴里·夏普利斯(2022&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化学是连接各个领域的科学,化学家总是在做实验,不是证实就是反驳,这些科学方法(做实验)很“无聊”,基本都写在教科书里。但是科学充满盲点,有时候需要强烈的直觉,科学家需要从不断与你产生联结的事物或数据中回想。

■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人才的价值固然重要,但是在“硬币的另一面”,我们也看到人才、知识的架构也受到权力博弈的影响。科学家支持所有人都能获得知识的权利,人才的自由流动应该得到支持。

■余金权(2016年麦克阿瑟天才奖得主):

科学有不同的阶段和分类,有理论基础研究,也有应用开发。我们需要多领域专业人才的加入,共同推动科学的发展。比如,由法律人士来制定相关的监管法规。只有厘清不同阶段、领域的科学,才能更好地合作。

本报记者 马丹 易蓉 郜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