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04日 星期三
山阴路 住在老房子的人
第4版:上海城市更新报告 2023-11-14

山阴路 住在老房子的人

>>>长春公寓的居民抱着刚晒完的被子回家,厚重的历史感与强烈的生活气息在这里并存

>>>邱娇丹(左)与周成丰是一对夫妻,他们选择定居山阴路,并在这里经营一间茶室

本报记者 杨洁 解敏 文 本报记者 陈梦泽 摄

“优秀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鲁迅故居”“茅盾旧居”……短短一条山阴路,留下多少历史名人的印记,从每条弄堂口的挂牌数量,可见一斑。

红砖红瓦的大陆新村,是这条梧桐小路最引人注目的亮色。这是鲁迅生前最后的寓所。在这里居住的三年半时间,他先后编辑了七本杂文集,同瞿秋白建立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肝胆之谊,也在这里写下“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如今,鲁迅故居每天吸引众多参观者,人多时,常常要排队到马路上。

山阴路又氤氲着老上海的烟火气。街角埋头修鞋的小皮匠,脚边牌子上写着“5元起步,立等可取”,时不时与路过的居民熟稔问候:“王阿姨最近身体好(口+伐)?”万寿斋总是生意兴隆,大家夹紧胳膊挤在长桌上,只为一口热气腾腾的小笼。不远处的光头生煎同样物美价廉,端两客到隔壁面馆坐下,与陌生人拼桌,也不影响味蕾的满足。

文化积淀,人间烟火,铺成了山阴路的底色。而两旁的弄堂里,有许多居民已经栖居了几十年。有人说,“已经住惯了,老房子养人”;也有人因为“百岁老宅”的种种“老年病”,愈发感到局促不便。

“厨卫共用是最大的无奈”

拧开老旧的铜把手,邱娇丹点亮手机的电筒功能,走上狭窄昏暗的木质楼梯。楼道灯在厨房内,如果忘记打开,上下楼梯时,她就需要用手机照明。“咚,咚,咚”,高跟鞋踩在楼梯地板上,发出声响。邱娇丹喜欢这种声音。

邱娇丹与丈夫周成丰,在上海生活了11年。几个月前,她与丈夫孩子搬进大陆新村旁边的淞云别墅,租住在二楼。“虽然一楼公用厨房有些乱,但二楼层高比较好,不压抑。窗户造型也很好看,是铁制的。”这是痴迷老物件的她,第一眼就相中的房子。

飞速签完合同,没两天,邱娇丹就搬了过去。每天从阳台向外望去,眼前是绿意葱茏的爬藤植物,耳边是邻居弹响的悦耳钢琴声,一切都让她心旷神怡。

然而,“诗与远方”固然美好,“眼前的苟且”却同样存在。例如,厨房是几户人家共同使用的,没有安装抽油烟机。烧饭时,楼道里弥漫的都是油烟味。“邻居今天吃什么,一闻就知道。”邱娇丹说,尤其是烧鱼烧虾时,“烟火气”里沾染不少腥味,着实有些呛人。“就算我们想买油烟机,其他邻居不装,也没用的呀。”

让她更不适应的,是与邻居共用卫生间。“特别是每天早上,要上班的、要送孩子上学的,都挤在一起,真不方便。”

“厨卫共用,是我们这里最大的无奈。五六户人家合用一个厨房,两三户人家合用一个卫生间……这在山阴路的老弄堂太普遍了。”山一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陈荣庆直言,“每天都要与陌生人抢同一个厕所坑位,这种滋味可想而知。如果遇到一些不讲究卫生习惯的租客,那就更难受了。”

陈荣庆已经在山阴路历史风貌区生活了一辈子,既是社区工作者,也是实际居住者。60多年来,他见多了老房子深处的酸甜苦辣。

“老房子都轮流经历过修缮,这对房屋的保护、居民生活的改善,确实起到了促进作用,但都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厨卫共用的生活格局。”陈荣庆回忆,十几年前房屋修缮时,居民们会热情地买点心塞给工程队,叮嘱他们要修得好一点,“而现在这种情况少了”。

“72家房客”的空间智慧

虹口区房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原本里弄类房屋设计,都是一个门洞一户人家独用。但因为历史原因,实际每个门洞有居民5—7户,大大超出原设计承载户数。“这不仅造成房屋的超负荷使用,加速了房屋老化,也造成了部分房屋的厨卫设施短缺。”

负责人坦言,要实施成套改造很难。“一方面,成套改造需要增量空间,比如加层或扩建,但这样一来,这些优秀历史建筑就无法维持原有风貌肌理;另一方面,这些建筑内部往往存在较多的保护部位,也对空间的再分割造成了困难。”

“72家房客”频繁使用同一个厨卫空间,日常的摩擦难以避免。通过修缮等方法改善环境之外,居委干部、弄堂自治委员会等,成为化解矛盾的关键力量。

山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萍,常备一把尺。“厨房间太小,有时哪户人家占地方多了,哪怕只有一点点,居民们都会发生争执。我们就拿着尺,帮他们一厘米一厘米地量。”

让徐萍印象很深的是,有一名新住户搬进老宅,“凭感觉”安装了一个漂亮的新水槽,比原有范围明显大了一圈。邻居老住户看到后大怒,两人互不相让,一直闹到居委会。徐萍认真查看房本,同他们商量厨房公共区域划分,弄堂自治委员会的“老法师”们也纷纷站出来协调。邻居两人终于达成共识——沿窗户一分为二,新水槽拆除后重新安装,这才解决了矛盾。

相比新用户,住久了的居民都已习惯了“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空间里,他们与左邻右舍商量出许多空间划分方法,以至于格局相同的老宅,每一个门洞,构造都不一样。现实所迫,种种“空间魔法”,闪烁着民间智慧。

陈荣庆的家,就是其中之一。“我住的房子,本来一楼人家可以到三楼晒衣服,三楼人家可以到一楼烧饭,厨卫全都是公用的。”后来,家住二楼的陈荣庆想了个法子:晒台归三楼独用,厨房空间就由一楼、二楼平分。地方很小,捉襟见肘,却也总算有点“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意味了。

恒丰里的石库门建筑,有前后两扇门。一些居民商量好,一楼人家用前门,二楼三楼人家用后门楼梯,尽可能减小对彼此的生活干扰。

居委干部都曾通过下水道

山阴路的许多老房子,都有百年之久。人到耄耋,已显龙钟老态;对房屋来说,亦是如此。

78岁的居民许美丽,就住在留青小筑弄堂口。从1982年嫁过来至今,她在山阴路住了40多年。平时烧饭,住3楼的她要来回爬68格楼梯,后来索性在房间里搭了个电磁炉。

“房子肯定是越来越旧了,没有办法的,总有不方便的地方。”许美丽说,砖木结构的老房子,总是有白蚁。“很怪,有时门窗关紧,开了空调,居然还有白蚁飞进屋,不知道从哪里钻进来的。”

房屋大修之前,卫生条件差的时候,蟑螂甚至老鼠窜来窜去。许美丽说,有邻居养了猫,却一只老鼠也没有抓着,只听对方佯骂——死猫,就知道吃东西!

恼人的生物,还算小事;碰到漏水、溢污、墙体开裂等房屋“老年病”,那更叫人头疼。

许美丽带记者走上二楼亭子间,这里曾经因渗水导致墙皮发霉起翘。维修人员追查原因后发现,原来问题出在底楼天井里:落水管被落叶等杂物堵住了,满溢的水在楼顶蓄积,楼上就遭了殃。

在里弄房屋修缮以前,一到下雨天就担惊受怕的,不仅有居民,还有居委干部。“说起来有点不好听,其实我们周围每个居委干部,以前都通过下水道。”徐萍告诉记者,那些管道毕竟老旧了,以前经常堵住,污水漫溢。有时看到一些上了年纪的居民,走过积水时也要“跳河浜”,他们都要揪起心来,捏一把汗。

家住长春路上沙逊群楼的荣荷珠一家,也经常被污水“欺负”。“之前水管口径小,脏水总要泛出来,有时甚至漫过脚背,地上一塌糊涂。”说到过去,72岁的荣荷珠声音有些哽咽,“为了防止马桶堵塞,我们准备了一个大水桶,有时候一天要浇6桶水”。

这次修缮征求居民们的意见,荣荷珠提出了需求。施工负责人的回答,让她定下心来——

“哪怕‘开刀’、重新排管子,也要解决这个问题!”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