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峰讲述太浦河故事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扫码看视频
太浦河在青浦练塘太北村开挖、炸水坝巨响传来的时候,张欢峰刚上初二,那是1991年,当时的太北村还不叫这个名字。2002年,北王浜、林家草、顾巷三个自然村合并,命名时取了“太浦河北岸”之义,所以,太北村生来就和太浦河息息相关。
因地制宜渡难关
“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的时候曾经挖过两次河,但由于人力、设备等因素的影响,没有挖通。”太北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欢峰说,1991年夏天,太湖流域暴发特大洪水,给沿线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多亿元,“痛定思痛,作为太湖流域最主要的泄洪通道,太浦河工程全力推进,这也是沪苏浙通力合作的”。
当年的场景,张欢峰记忆犹新:上海全市各区县都在练塘设立了指挥部,“头顶星星脚踏冰,不完成任务不收兵”的口号在三地广为流传,夏去冬来,太浦河上海段赶在1992年汛期来之前贯通,当年的汛期平稳度过。
太浦河奋力开挖的故事广为人知,而太北村的故事,却鲜少被说起。“当年炸坝泄洪的第一站就是北王浜,炸坝声响,太湖水倾泻而下,整个村子几乎都被淹到,水漫过烧饭的灶台,放柴的地方可以抓了鱼直接烧。”张欢峰笑着说的过往,是太北村最艰难的日子。对于靠地生存的农民来说,“水来一片白茫茫,水去一片烂泥塘”是怎样的无助。
练塘有着70多年的茭白种植历史,太北更是华东茭白第一村。为了在水淹过的烂泥地里种出好茭白,太北村民们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培育新的茭白品种。如今,太北村的茭白种植面积达6000多亩次,年产优质茭白2500万斤,成为太北村的支柱产业。
如果要问开挖太浦河给太北村留下了什么,张欢峰说,上一辈人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奋发进取的“太浦精神”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生态涵养新机遇
太浦河贯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太北村就如普通的江南村落般,在河水的潺潺声中度过了似水流年,发展的脚步一直向前,却没有过多改变村里人的生活方式。张欢峰说,近年来的太浦河环境一直在变好,水也清了,岸边的树也丰茂了,但他们真正意识到变化的发生,是在这两年。
“太浦河在太北村有4公里,尤其是500米涵养林,到了周末,人气很足,都是来露营的人。”张欢峰说,他从来没见过村里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去年端午节,4公里的太浦岸线边几乎停满了车,“大概有1000多辆轿车,场面非常壮观,村里一下子就热闹了。”
人气就是发展新机遇。瞄准露营经济,太北村有了新的发展方向。“目前,我们主要是做好服务保障和规范引导工作,后续我们要发展‘汽车后备箱’经济,太北村除了茭白,还有很多优质的农产品,要让来的游客把好东西带回去,农旅联动发展,开展挖莲藕、采茭白、挖红薯、采红菱等亲子研学活动,留住人气,让更多的村民从中受益。”
对于未来的发展,张欢峰说“信心很足”,信心不只源于村里日益高涨的人气,还有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作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最受关注的项目,华为青浦研发中心落地金泽,为金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作为青西三镇之一的练塘都看到也感受到了。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太北村人用当年奋发进取的“太浦精神”,做好了承接华为溢出效应的准备,事实上,机会确实来敲门了。“‘金秋年华’选择在太北村落地,公司做了长期的发展规划,目前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免费午餐,后续他们还会有50多个包括乡宿、咖吧、茶吧等在内的点位规划,丰富村里的业态,为后续的发展作准备。”
未来太北村的发展在张欢峰的脑海里已经有了清晰的画面。“太浦河岸线变美变绿,是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栽下的‘梧桐树’,太北村的岸线还是示范区环意自行车赛的赛道,而示范区发展集聚的产业正在向周边溢出,太北村就是最接近‘幸福’的地方。”张欢峰说。
本报记者 毛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