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开幕式现场,全球400多位专家学者聆听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贺信,反响热烈感受颇深。不少专家学者表示,借此学术交流的宝贵机会,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促进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
立足历史审视现在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研究生菲利蒲来自塞尔维亚。昨天在大会开幕式现场,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后,他感慨:“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指出,‘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对此我深有体会。”菲利蒲在上海长大,在这座城市生活了18年。在他看来,上海是一座光荣的城市,是一个不断见证奇迹的地方。上海的变化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个城市,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
“现代中国的思维逻辑和古典中国是一脉相承的。”菲利蒲说,要想读懂当代中国,必须立足于历史,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当代思想的本源与根基,才能理解中国的选择,以及“是什么缔造了当今之中国”。“中国学研究一定是立体的,有宏大叙事也有柴米油盐,有高楼大厦也有亭台楼阁。”菲利蒲认为,以往中国学专家都在各自领域研究,而世界中国学大会的召开,能让他们汇聚力量,贡献出自己的“拼图”,从而还原出更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美国汉学家邰谧侠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古典哲学对现代中国影响很深,但研究中国学的政治、外交、经济等领域的专家经常忽略这些。这次大会上,很多专家学者都注意到了这点。
文明互鉴美美与共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国家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姚遥聆听了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感到十分振奋。他说,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学研究唯有向历史深处扎根,才能发掘中国式现代化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和生态观。从纵向看,如果不通过历史的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或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从横向看,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中国学研究也面临“换挡升级”的新契机。姚遥认为,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要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为推动人类多元文明最终实现“美美与共”与“天下大同”,贡献出更多“郁郁乎文哉”的中国学力量。(下转第8版)(上接第1版)
真诚交流消除误解
对于担任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美国人鲍家恕深有感触。他在少年时期就曾来过中国,如今担任上海艺术品博物馆高级翻译顾问。他认为,秉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融通中外文明,不仅是外交官的职责,也是教师、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等的职责。如果愿意了解文化历史的人们能够经常会面、讨论问题,将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交流,有望达成真正的互相理解和欣赏。
鲍家恕认为,中国投入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根据他的观察,中国人民也非常乐于学习和了解外国的文化。他认为,美国应该投入更多资源,学习并了解中国文化。
埃及国家信息服务中心国际信息部部长穆斯塔法·艾哈迈德,第一次来到中国参加中国学大会。他说,文化交流有助于推动各国人民面对面交流,以更深入地了解各自关心的问题,并消除误解。
研究中国点亮世界
从事中国学相关教学20年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彭锋说,中国的崛起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世界中国学研究热度不断攀升。中国政府对于世界中国学研究的支持,是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因素。
彭锋提出,中国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强调“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如今,在局部战争与经济摩擦等问题接踵而至的世界局势下,倡导世界中国学研究不仅有益于中国的发展,更富有时代意义。
“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胸怀远大,不仅看到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性,还注重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强调各国文化互相取长补短,实现共同繁荣。”彭锋说,在世界舞台上,中华文明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现代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未来的影响力将会越来越大。
本报记者 李一能 吴宇桢 杨一帆
见习记者 陈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