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读者服务日”活动上午在鲁迅公园举行,不少读者换乘好几辆公交车赶来 本报记者 王凯 摄
今天上午,本报联合上海邮政App“订了么”开展的便民收订会暨“新民晚报读者服务日”活动在鲁迅公园举行,广大读者在此欢聚,见证新民晚报的“老底蕴”和“新活力”。
上午8时,活动尚未正式开始,不少读者已纷纷赶来。来自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的徐飞明说,他错过了上周在淮海公园举行的活动,今天一大早他就出发了。“天有点冷,但再冷我也会来的。”路途遥远,他先骑了2公里助动车,再坐451路公交车换乘18路公交车。
同徐飞明一样,陆宪础、曹振华、王永义等读者也换乘了多路公交车才赶到现场。他们说,这样的活动,每次都想参加。“新民晚报有底蕴。”曹振华赞叹。他不但带来了1959年与1963年的新民晚报合订本,还把自己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剪订成“书”,现场展示给大家看。
路过鲁迅公园被热烈的气氛吸引而来的市民高女士,流连于新民晚报主办的“学思想 强党性 重实践 建新功”《时代好声音 飞入百姓家》虹口区主题展前,认真读着1945年11月14日的《新民报》重庆版晚刊。就是在这张老报纸上,毛泽东《沁园春·雪》首次公开发表。她的身边,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东校的张昕韵、朱佳荟等“融媒体小记者”,不但看,还朗诵了起来。
而活动现场的“夜光杯”“帮侬忙工作室”“晏秋秋工作室”等品牌栏目编辑、记者与读者交流的展棚前,读者们感受到了新民晚报的“新活力”。
(下转第6版)(上接第1版)
“今天人好多!”在“晏秋秋工作室”前,排队多时终于与晏秋秋“面对面”的读者张雪芬感叹。她是新民晚报的老读者和“晏秋秋工作室”的“铁粉”,她点评:“仗义说真话,有情有爱心,敢说,能说,善于说……”
“新民晚报是阿拉上海人的报纸!”上海市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著名滑稽戏表演艺术家钱程也来到活动现场。他是新民晚报的老读者、老朋友,每天都看新民晚报。他很喜欢郑辛遥的“智慧快餐”栏目。“‘嘎讪胡’三个字该怎么写,我是看新民晚报才知道的。”钱程的讲述和表演,引发了台下阵阵笑声。
钱程一直为沪语式微而忧虑,他呼吁保护沪语,多说沪语。“滑稽戏是上海本土的艺术形式,新民晚报是有深厚传统的上海符号,让我们一起努力,传承好上海的文化和文脉。”他说。
本报记者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