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一座国家公园的“茶园边界”
第10版:特稿 2023-11-29

一座国家公园的“茶园边界”

俯瞰武夷山茶园 黄海 摄

本报记者 姜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永恒的理想。活在当下,肩负破题的重任,在一个人居与自然并重的环境中设立的国家公园,也承载着这样的使命。作为2021年我国设立的第一批国家公园中华东地区的唯一,武夷山国家公园如何既保护人的发展权,又呵护自然的原生态?

成立2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管理者和村民们共同经历着这份考验。

一 议题古有之

千百年来,武夷山既是历史上著名的人文汇聚之地,又是中国名茶正山小种、金骏眉和大红袍的主产区,钟灵毓秀的武夷山一直浸润在书卷气和茶香之中。在武夷山,民以茶为天。今日自武夷山北高铁站前往城区,沿途茶店比比皆是,餐饮店只能夹杂其中。每到一处,主人必先摆开功夫茶盏,泡茶敬客。

人们在享受大自然的馈赠时,也没有忘记对它的爱护。武夷山秀丽的九曲溪畔,数百方摩崖石刻和石碑中,不乏历朝历代发布的禁樵令、禁渔令。唐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派人到武夷山封名山大川,立碑“全山禁樵采”,成为武夷山最早的保护管理法规。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和乾隆七年(1742年)崇安县发布的禁渔令与禁伐布告,也镌刻在山崖上。有意思的是,崇安县衙保护茶民、茶僧的法令岩刻,也在其侧。看来,在人口密集的武夷山,保障民生与呵护自然从来都是一对共生的话题。

由于风景与人文久负盛名,武夷山自然生态的宝贵之处反倒常被世人忽视。当年它入选首批国家公园,网络上还有不少质疑之声。复旦大学特聘教授、著名生态学家陈家宽说,武夷山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完整、最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居世界大陆区系前列,而世界同一纬度的其他地区大多为荒漠,地形上的种种巧合共同造就了生态价值独具一格的武夷山。

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23处、中国第4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双遗产保护地。武夷山国家公园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在世界双遗产地建立的国家公园。

二 管控难度大

生态资源的监察和巡护落到每一个森林管护员身上,他们是管控体系中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每天用脚步和双眼感知着这片森林,曾经有首通俗易懂的山歌形象地描述了他们的工作:“青山绿水绿悠悠,护林哥哥进山游,防止动物被人打,又怕林木被人偷。”

当然,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宣传普及,打猎和伐木的现象已基本绝迹,当下的工作重点是防控茶园扩张、冬季防火和监控松材线虫的侵扰。由于足迹遍布森林深处,给监测野生动物的红外相机换电池、劝退擅自进山探险的驴友等也在他们的工作范围。

近年来在茶叶高昂的利润驱动下,有茶农抵挡不住诱惑,会偷偷拓宽茶园的边界。比如有的茶农悄悄地把高的茶树移栽到茶园靠山的边缘,原坑则重新种上茶树,看上去非常隐蔽。这样的细节只有经验丰富的老护林员,才能识别得出。

今年48岁的徐建华是当年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成立以来的首批护林员,国家公园成立后,域内原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多个性质不同的板块合而为一,他又成为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武夷执法大队的首批管护员。20多年的山林监护工作让他养成了随时保持警惕的习惯,一走进山林,精神就高度集中,双眼不停地向两边扫视,尤其是经过茶园时,总要往边界处多看几眼。

国家公园成立后,对既有茶园采取边界定位法,拍照并丈量现存茶园的边界后,将数据存入软件。未来发现有在边界外种植茶树,不仅要清除,还要在电脑系统上将扩种地块标注为“永久违法地块”。管护员将发现的问题随时拍照、定位,上传到近年投入使用的武夷山国家公园森林生态监测平台,数字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管护监测的水准。

三 村民与自然

武夷山国家公园域内自然资源权属复杂,集体土地占总面积的66.6%,涉及29个行政村、4.58万人口,区内居住3350多人,管控难度非常大。引导村民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一项重要工作。发现问题如何执法?考量着管理者的水平。

徐建华和国家公园其他135名管护员、护林员都是从当地招募而来,聘用村民担任管护员,不仅能够增加就业岗位,更是因为他们熟悉这里的一切,也热爱这里的一切,比外来的多一分保护家乡的责任心;而且他们集乡情与法规于一身,也能在国家公园体系与村民的接触中形成一道缓冲带。

徐建华对“和谐共处”有更深一层的领悟。他深谙自然要保护,和周边的村民关系也要处好,村民意见大,保护的压力就大,和他们闹僵了,保护也很难推进。执法要严,但更要靠诚意,腿勤、嘴勤,多跑几次村民家中普法。有的村民一开始听不进去,觉得国家公园一来,就这也不能弄,那也不能弄。经过管护员一趟趟跑到村民家里,把道理摆在桌面上讲,慢慢地也有了改观。

操作上的细微之处也见功力。雨水大的时候,茶园边上的自然水沟经常被冲垮,有茶农用砖块或水泥将沟边砌起来,以免水土流失,也避免再次冲毁。使用水泥或砖块都属于硬化行为,国家公园是禁止的。巡护中发现这类情况,管护员不会直接将筑坝敲掉,而是劝说村民自己来敲,敲自己的东西,村民会小心翼翼,尽量让砖块完整,还能再次利用。

自然被破坏了恢复起来难,改变人的意识同样需要缓慢推进和耐心等待。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桐木村住了一辈子的老茶人梁骏德说,上世纪60年代4个伐木场严重破坏了山林,成立自然保护区40多年,山林已经恢复到之前的水平,原自然保护区内的村民保护生态的意识已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近年没有发生一起茶园扩建的行为。

四 动物与人类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日积月累中,日渐融洽。经过多年禁猎,武夷山的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特别是2017年试点国家公园以来,野生动物随处可见,坐在家里都可以拍摄到诸如麂子、白鹇、野猪等。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居民的监控摄像头曾经拍到一只前来偷吃蜂蜜的小黑熊。据摄像头记录,当晚11时42分,这只小黑熊趁夜深人静,小心翼翼地靠近蜂箱,却不小心推倒了蜂箱被砸,反而被吓得逃跑。过了一会,又实在舍不得眼看就要吃到嘴的蜂蜜,又鼓足勇气,返回居民家将蜂箱拖走。

摄像头拍下的“贪吃小熊”视频被居民发现后,当趣事转发给邻居,引发当地居民大量转发和围观。居民也将此事报告给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作为一次宝贵的记录。专家查看后说,本次拍摄到的黑熊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当地又称狗熊,是标准的杂食性动物,以植物性食物为主。

原自然保护区成立40年来,从未发生黑熊袭击人畜事件。由于大型动物较少,野生动物的增多并未给武夷山的居民带来很大困扰。梁骏德说,茶树根脆生生的,特别受小刺猬的青睐,茶园有时会发现茶树根被小刺猬拱食的现象,这点让他有点头痛。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管护员和社区群众救助野生动物已成为自觉。今年5月18日,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星村大队护林员罗庭军巡护归来时,在村庄附近河岸边发现一条搁浅的“四脚大鱼”,立即报告大队赴现场救助。这条“大鱼”经确认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野生娃娃鱼,体长100cm,体重7公斤,可能是因连日大雨,河水漫涨,才搁浅迷失。随后大队工作人员选择安全水域将其放归大自然。大鲵对生存环境要求很高,栖息地需是山林茂密、植被覆盖率高、水源充足、空气清新湿润之地。管护队员说,体形这么大的野生大鲵实属罕见。

五 植物“扫地僧”

武夷山国家公园内物种资源极其丰富,成为很多科研院所的重要研究场所。位于武夷山市星村镇曹墩村的四新综合观测场,面积9.6公顷,是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第一座森林大样地,实现从单一生物类群的观测向多生物类群、多生境因素的系统性观测。武夷山国家公园对科学研究持开放的心态,因为只有深入了解它,才能更好保护它。

武夷山国家公园福建片区体制试点以来,截至目前,一共发现29个新物种。2021年4月,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期3年的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正式启动,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负责技术支撑和具体实施,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全域开展生态系统、植被、高等植物、陆生脊椎动物、水生生物、昆虫、微生物等调查,预计2023年底完成。研究人员将根据这些本底的数据,做相应的编目,对某些重点物种、国家保护动植物提出保护政策建议。

在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工作团队中,隐藏着不少对动植物充满浓厚兴趣的“扫地僧”,武夷山国家公园执法支队星村大队桐木中队中队长徐自坤就是其中之一。他毕业自南京林业大学,曾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科研部工作,现在执法支队专司生态资源管护。他对山里的各种植物了如指掌,一眼看过去就能辨别出哪些植物物种他没有见过,经常有科研院所做某种特定的植物研究时,需要请他带路,或直接请他帮助采集样本。

工作之余,他也会动手写上一两篇科研论文。他曾经在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下偶然发现几十株通体纯白、肉质、寄生于小叶青冈树根上的一年生小草本植物,经鉴定为濒危保护植物帽蕊草。他发现时,已经有近50年没有被发现并记录过,他将这次令人惊喜的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上。

六 首泡金骏眉

名茶金骏眉同样是人们保护武夷山生态的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勇于创新,创造出的新茶叶品种。梁骏德至今不能忘记金骏眉诞生的那个晚上,讲述起来每一个细节历历在目,画面呼之欲出。

桐木村位于原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车辆进入要经过数道哨卡,外人想进村要提前向国家公园管理机构报备。这里也是武夷红茶正山小种和金骏眉的主产地。梁骏德祖辈从河南迁来桐木江墩,至今已22代,家谱上有记载19代做茶都很有名气。他15岁就跟父亲学徒做茶。

武夷山有一怪,正山小种国外卖。它的制作过程中要用松树的松明熏出重烟味,国内不习惯这个口味,但在英国却深受欢迎,多年来一直走出口路线。自然保护区成立后,禁止砍伐松木,松明只能靠外地采购,成本增长,出口量大受影响,桐木村的青叶很多只能卖去做岩茶。如何让武夷红茶焕发新生?

2005年6月7日,一名常居武夷山的北京老茶客和梁骏德提起,红茶能否像白毫银针、雨前龙井那样,采新芽做红茶?梁骏德说,没有做过,怕万一做坏了,芽采下来太可惜了。在老友的鼓励下,他决定尝试一次。

当天下午,2斤青叶采来。这是梁骏德第一次操作这样嫩的青叶,考虑量太少,不能像往常一样用炭火做萎凋工序,他巧妙地用了1500瓦的钨丝灯。次日凌晨2时许,青叶萎凋完成。面对嫩度如此之高的芽,梁骏德生怕破坏了叶面,把它放到玻璃板上轻轻揉捻,之后再放在小筛子上发酵。清晨起床时,叶片已烘干了,一股糅合了花香、果香和蜜香的香气扑鼻而来。

一行人激动地冲泡新法制作的茶叶,茶汤金黄,叶片如眉,又取制作人名字中的一字,得名“金骏眉”。

七 辐射与带动

国务院同意设立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批复中要求,武夷山国家公园要成为“文化和自然遗产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今年4月12日,武夷山所在的福建省南平市《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总体规划(2021年—2035年)》通过评审,围绕武夷山国家公园,划定4252平方公里缓冲区,用大的“外圈”来保护好武夷山国家公园这个核心“内圈”,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范围保护好国家公园。

这是全国首个国家公园周边地区相关专项规划,在国内尚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积极探索一条推动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的独特路子,也为全国其他国家公园周边地区规划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南平经验”。

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陈威说,环带的建设将大大减轻国家公园内部经济发展的压力,形成圈内圈外的良性互动。圈内保护好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文化遗产,又让国家公园的生态红利、文化价值辐射到周边,这是在人口密集地区设立国家公园的又一次创新。国家公园管理局和地方政府形成了联席会议,经常互动沟通,合力并进。

这一规划的目标是至2025年,建成国家公园周边统筹保护与发展的样板;至2030年,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区;至2035年,建成国家公园内外协调联动的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全球文化交流平台,辐射带动南平全域发展,全面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国家公园的国际影响力日益突出。

环带的内容之一是将环武夷山国家公园的21个A级景区、11个乡镇、40个村串联起来,形成251公里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251,谐音“爱武夷”。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