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
让残疾人毕业生就业“无障碍” 擅用植物泡酒泡茶  当心中毒
第3版:综合新闻 2024-01-10
老伯误饮曼陀罗药酒致意识不清,医生提醒——

擅用植物泡酒泡茶 当心中毒

本版手绘 邵晓艳

电视剧《神雕侠侣》中的“情花”是否真的存在?其实它就是被称为“死亡之花”的曼陀罗,在古代曼陀罗常被用作蒙汗药的主要成分。近日,金山区一位老伯因误饮曼陀罗泡制的药酒导致中毒,多亏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外科重症监护室救治及时,最终顺利出院。专家提醒,不要轻易食用未知植物或用未知植物泡酒饮用。

误饮一小杯药酒后中毒

家住金山本地的林老伯常年腰腿疼痛不适,于是自行泡制了曼陀罗药酒,用于外敷擦拭。不久前,林老伯在吃饭时想喝一点自制的保健药酒,却因粗心错拿了自己泡的曼陀罗药酒,倒入小杯一饮而尽。误饮曼陀罗药酒1小时后,林老伯便出现头晕恶心、站立不稳、胡言乱语等症状,且病情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甚至出现意识不清、叫不醒,家属立即呼叫120将他送至公卫中心救治。

入院后,林老伯随即被送入了重症监护室,值班医师发现虽然林老伯睁着眼,但是已呼之不应,对光反射减弱,颈项轻度强直,四肢肌张力增高。经询问病史,并结合实验室各项检测报告,林老伯被确诊为药物中毒性意识障碍。重症救治团队立即采取洗胃、导泄、利尿、灌肠等救治措施,同时给予抗感染、护肝、护胃、营养支持治疗。

经过一周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林老伯的中毒症状和不适均消失,顺利出院。他仍心有余悸,不敢再听信偏方胡乱泡酒了。

曼陀罗全株有剧毒

据了解,曼陀罗又名洋金花,是常用的中药之一,全株有剧毒,果实特别是种子毒性最大,嫩叶次之,干叶的毒性比鲜叶小,它可用于麻醉或治病。但是,如果食用了曼陀罗,一般会在0.5—2小时内出现口、咽发干,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脉快,瞳孔散大,皮肤干燥潮红,发烧等症状;在2—6小时内会出现谵妄,幻觉,躁动,抽搐,意识障碍等精神症状;在12—24小时内会出现昏睡,呼吸浅慢,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昏迷、呼吸麻痹等危重征象。

公卫中心外科监护室负责人王鹤表示,金山一些农村地区有偏方,认为曼陀罗果药酒有活血止痛的作用,药典记载表明曼陀罗有毒性,尽管大都可以入药,但需要特殊炮制方法,去除一定毒性才可入药。王鹤指出,曼陀罗泡酒后,酒这种溶媒会析出很多毒素,所以不建议大家自行在家中泡制药酒。

“预防曼陀罗中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管住嘴,不要轻易食用未知植物或用未知植物泡酒饮用,一旦不慎误食后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就医,切莫存在轻视、侥幸心理。”王鹤提醒。

这些植物均可导致中毒

生活中类似误食植物而导致中毒的案例屡有发生。水仙花就是当下最常见的植物之一。可是,偏偏有人把没有开花的水仙当成了大蒜,炒拌在了菜里,结果误食中毒。公卫中心就曾接诊过这样的患者。王鹤表示,水仙鳞茎中有一种白色的透明的黏液,有点像鸡蛋清,这种毒素叫拉丁可。人一旦大量食用,会引起呕吐、腹痛、昏厥,严重时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若中毒症状较轻洗胃就可以,如果症状严重则需要及时通过静脉注射或口服药物的方法来减轻中毒症状。

水仙花的花是没有毒的,但对于皮肤敏感的人,水仙花的花粉可能会导致其过敏。不过,家中常备水仙花也无需大惊小怪,只要不食用就没有危险。

武侠剧《神雕侠侣》中,断肠草是情花之毒的解药,而断肠草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真实存在的,它的学名叫钩吻,因该草入口即钩人喉吻,故被称为钩吻。通过对钩吻的药理、毒理研究发现,它全株均有毒性,叶子所含毒性最大。同时,钩吻的根部含钩吻碱(葫蔓藤碱等),在离开泥土时略带香味,但多闻会令人产生晕眩感。

王鹤告诉记者,外地就曾多次发生过钩吻中毒的案例。比如,某江湖郎中欲自证所卖的偏方很安全,吃下一口自制药粉却中毒身亡,事后检测药粉含“钩吻”。王鹤指出,由于钩吻和金银花外观相似,一些农村百姓可能会误把钩吻当金银花煲入茶中,而引起中毒。钩吻的毒性主要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包括钩吻碱),包括极强烈的神经毒性,中毒症状包括流涎、恶心、口渴、吞咽困难、发热、呕吐、口吐白沫等。严重时可引起痉挛、呼吸肌麻痹,最后甚至可因心脏衰竭或呼吸衰竭致身亡。现代研究也证实,钩吻对人的致死量为2—3克,一旦误食钩吻,应及时就诊。

“在很多人眼里,误食毒蘑菇只有在云南等地区发生,其实不然。每当夏季来临,雨水增多、气温升高,本市就会进入梅雨季,各类野生蘑菇繁殖旺盛,市民误食野生毒蘑菇的病例偶有发生。”王鹤提醒,蘑菇是否有毒,现实中很难辨别,专业人士都需要借助设备才能分清,所以避免误食毒菌中毒,最好办法就是不要轻易采摘与品尝不认识的蘑菇,更不要偏听偏信他人的经验之谈。一些人对毒蘑菇认识也存在误区,例如:颜色艳丽的蘑菇才有毒、松树底下的蘑菇没有毒、蘑菇生虫就没毒等,以上鉴别方式毫无科学依据。

总之,一定不要食用野外自行采摘的植物。如果进食后感觉身体不适,怀疑中毒,应该及时到医院诊治,越早得到专业化治疗,可以越早控制病情的严重程度,提高抢救成功率。

本报记者 左妍 通讯员 范忭忭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