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把一个个直播间打造成阅读社区 从井喷回归理性
第11版:文体新闻 2024-01-11
2023年前三季度演出票房收入远超2019年全年

从井喷回归理性

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吸引大量戏剧爱好者 记者 王凯 摄

演艺新空间为各类新样式的演出提供了平台

亚洲大厦集中了诸多热门小剧场演出

你去年抢过演唱会的门票吗,都抢到了吗?

你去年除了大型演唱会还去看过小型演出吗,有进剧场看过话剧、儿童剧、音乐剧吗?

你去年去商场或者老厂房里看过演出吗,看过《不眠之夜》这样的互动性戏剧吗?

在火热的、井喷的演出市场背后,行业需要一些冷静的声音。昨天,艾瑞咨询在上海重磅发布了《2023中国演出票务行业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喜人的数据背后,活跃的市场也有隐忧。

业态不断出新

市场强劲复苏

报告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演出市场延续上行趋势,供给需求旺盛,市场活跃,演出市场迎来强劲复苏,演出场次、票房收入及观众人数,均较2019年同期实现显著增长,实现票房收入315.40亿元,相较于疫情前的2019年同期,增幅达84.2%,且已超过2019年全年票房收入200.41亿元。

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来自供需两端的共同驱动,一方面,文娱消费正在成为消费者的刚需,积蓄已久的线下观演需求强劲释放;另一方面,多元化演艺新空间作为城市演艺发展的新形式、新业态在我国各大城市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正逐渐成为演出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更多的多功能小型剧场、老厂房、文创园区、商业综合体、特色街区都已拓展成为演艺新空间,大大打破了传统剧场物理空间的限制;以《不眠之夜》《阿波罗尼亚》《疯狂理发店》为代表的沉浸式演出、互动性戏剧不断涌现,打破了“你演我看”的传统观演模式,为观众营造出多空间、多维度、多视角观演体验;演艺+商业,演艺+旅游、演艺+文创的演艺新场景已在这座城市落地开花,演出与其他业态的壁垒正逐渐被击破,文艺正更深刻地赋能城市旅游、经济和气质面貌。

头部演出吸金

小型活动降温

虽然今年演出市场呈井喷式发展态势,但市场狭窄、培育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自2023年一季度大型演唱会和户外音乐节集中开票,该类型演出2023上半年热度持续上升(共举办大型演唱会、音乐节506场),五一期间的大型演唱会数量更是较2019年同比增长超过35%,实现票房收入6.46亿元。但与大型项目呈现超强吸金能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型演出的遇冷。一方面是头部IP演唱会与户外音乐节吸走了不少乐迷,另一方面,本就缺乏竞争优势的腰部及以下乐队和小型音乐现场演出由于租金、设备、宣传推广及人力等运营成本增加,生存压力加大。据小鹿角App不完全统计,2023年已有近20个音乐人/乐队取消巡演。

周杰伦、林俊杰、薛之谦们火热,行业头部聚集效应凸显,但现场演出盈利结构单一,对于票房收入的依赖度高的问题也始终存在。大多情况下,演唱会主办方只能通过拼阵容来带动票房,而头部艺人终究是有限的,演出阵容的高重复率不免让乐迷陷入审美疲劳,体验受限;顶流艺人演出扎堆、新生代宣推资源优势不足也让本就承担较高的盈利风险和演出举办风险的主办方陷入了从高度依赖顶流艺人到演出内容同质化竞争加剧的恶性循环中。

市场适当降温

逐步回归理性

另根据灯塔专业版App,从整体现场演出票房数据来看,在低基数和疫情放开后需求集中释放的共同作用下,4月份迎来增速波峰,音乐类演出占比也从55%上下一跃而起至86.8%,进入下半年,增速回落趋势明显,特别是今年一路高歌猛进的演唱会在10月份出现了负增长,票房环比下降46%。从长期来看,短期的井喷式现场演出需求必然会有回归的过程。跨品类来看,与4—7月份如火如荼的演唱会形成对比,话剧却节节遇冷,连续三个月负增长。

要促进演出市场繁荣有序发展,一方面需要内容方、主办方、票务平台等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为观众呈现更加优质、丰富的演出内容供给,以及便捷的购票体验;另一方面,亟须完善退转机制,比如设定梯次退票收费标准,并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对退票权利进行限制,更好地保障消费者合理权益。本报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